基于属性测度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周康乐
[导读] 摘要:将数学理论作为核心,可以建立建筑安全施工属性测度评价模型,并从建筑工程中的安全教育、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上海弘韬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将数学理论作为核心,可以建立建筑安全施工属性测度评价模型,并从建筑工程中的安全教育、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本文通过对属性测度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属性测度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分析中的应用,希望为关注属性测度理论的人群带来帮助。
        关键词:属性测度理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安全评价得到了非常多的重视,通过建立安全评价指标并将其带入到属性测度函数中,能够对施工时的安全情况完成属性识别,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基于属性测度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分析进行研究。
        1 安全施工的意义
        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但是建筑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却得到了社会各界非常广泛的关注。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类型可以分为高空坠物、火灾事故、电击事故、设备伤人等,而且无论是在建筑施工中出现哪一类事故都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经济损失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对建筑施工而言,安全施工并不是一句空号,而是要通过安全工作的落实来完成的,在建筑安全落实中,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事故出现后的补救措施,因为通过预防能够将原本将要发生的事故消除在发生之前,从而让安全事故不必发生。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便是预防安全事故出现的一种技术,根据属性测度理论,建筑工程可以将施工时能够影响到施工安全的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并以此分析出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风险的概率,根据评价指标制定出一系列预防事故发生的方案以及事故出现后的补救方案,从而将建筑工程中由安全事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1]。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的建筑施工风险事故中,有61%的安全事故是因为施工技术不规范,在这部分安全事故中,有42%的工作人员为工作4年以上的员工,因此可以说明,即使是工作时间长的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有可能因为安全施工问题而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所以通过建立安全评价分析体系来提升施工安全性是完全有必要的。
        2 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时往往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有可能是外力导致也有可能是内部影响,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机械设备以及工程材料都有可能形成风险源并为建筑工程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对建筑工程而言,安全风险评价非常重要,通过降低风险程度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而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评价则是对建筑施工时有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风险以及风险严重程度的评价,通过安全评价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安全风险的危险程度。而且由于建筑的施工过程往往是由多种不同因素所组成,所以建筑施工非常复杂,这也提升了建筑施工的安全评价难度。所以在建筑工程正式开始之前,有必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并通过安全评价体系来判断建筑施工时的安全性,为建筑施工保驾护航。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属性测度理论制定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可以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为建筑工程找出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法,提升工程品质。
        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的评价指标是基础,而具体的安全评价方式则是了解指标的必要手段,因为建筑施工时往往需要进行多个工种、部门的交叉作业,所以建筑工程中的安全评价指标不能过于单一,只有将多个不同的安全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评价质量。而通过属性数学理论构建的属性测度模型则可以将施工人员安全、分包管理等多个方面作为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评价指标,以此来提升安全评价的准确性。此外,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得出的评价结果还可以与其他方式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来确保属性测度模型在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中的可行性,确保建筑施工得以安全进行。
        3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安全隐患,无论是哪一种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且由于安全事故的产生往往是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所以对建筑施工的安全情况进行评价就是对多种不同因素安全隐患的评价。因此,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的基础与核心就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属性测度理论构建的评价指标可以大致分为六大类,即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安全管理机构、施工安全检查与安全监督、现场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安全性管理(现场安全施工、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健康防护(建筑施工职业病的预防、施工时的急救措施、防护用品的使用)、施工现场(食宿环境、施工时的季节天气、残留废弃物的处理)、分包管理(分包单位信誉审核、分包单位项目管理水平、分包单位安全管理能力)六大类[2]。
        4 属性测度评价模型
        构建评价模型时将X设为评价对象,模型中的评价样本数量为n,Xi(i=1,2,…,n),Xi有评价指标m个,Ij(j=1,2,…,m),此时Ij测量值等于tij。如果将F设为X的属性空间,且F的有序分隔级是(C1,C2,…,Cf),则能够满足C1>C2>…>Cp。


        4.1 属性测度函数
        若P=3,则属性空间为F=(C1,C2,C3)并分别能够对应低、中、高三个不同的级别,如果设(C1,C2,C3)这三个级别对应60,80,100,则得出的属性测度函数就可以表示成为:
        μijk(tij∈C1)=1   t≤60,80-t/20    60<t<80,0    t≥80  ⑴
        μijk(tij∈C2)=0   t≤60,t-60/20    60<t<80,100-t/20    80<t<100,
        0    t=100  ⑵
        μijk(tij∈C3)=0   t≤60,t-80/20    80<t<100,0    t=100  ⑶
        其中第J个安全评价指标Ij的属性测度值就是μijk,也就是说Ij测量值tij的属性类别是Cp(p=1,2,3)的属性测度。
        4.2 属性测度分析及属性识别
        通过属性测度函数能够将每个评价指标的Ij属性测度值μijk计算出来,然后可以通过样本,计算出样本Xi的属性测度值μik。
        而通过属性测度值μik以及建筑安全评价准则可以得出样本Xi的属性分数Q(Xi),最后根据属性分数Q(Xi)能够完成样本Xi的属性识别。
        5 工程分析
        某建筑工程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8000m2,其中包含地上13层与地下1层,该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危险源能够为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通过属性测度理论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之后进行了综合验证,最终发现六项安全评分除施工人员安全教育评分为89分以外,其他五项安全评分皆为90分以上,完全符合建筑施工的安全施工条件,因此可以得出基于属性测度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是可行的。
        通过属性测度理论构建的安全分析能够得出工程的施工安全评价数据,但也代表着建筑施工安全依然还有提升的空间。该工程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整体质量很高,但细节处仍然能够加强,比如工程中的安全培训教育,在培训过程中,虽然企业专门安排了危险源的讲解,但是总体讲解内容不够细致,通过将危险源与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工程项目相结合,能够提升施工人员对危险源的认知,尤其在面对新员工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对于建筑施工人员而言,良好的安全意识能够显著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性,而且施工人员安全教育质量相对偏低还体现了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只有管理人员意识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建筑工程中,才能提升施工时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工程项目中的责任落实并不明确,施工期间无论是施工还是管理人员其责任划分并不能直接落实到个人,而是采用施工队伍同时进行奖惩的方式来进行责任落实,这种方式并不能明确做到赏罚分明,所以可以通过明确责任人的方式将施工过程中的奖惩落实到个人身上,以此来提升施工人员的责任感[3]。
        通过加强安全监管工作也能够提升建筑施工安全性,所以在建筑施工时还应该在施工开始之前提前构建出完善的建筑施工监督管理体系,以此来监督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情况,如果在监督过程中发现了安全隐患,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保证建筑施工人员以及建筑物在施工时的安全性。在开展安全监督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BIM技术来完成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监控,并通过空间定位的优势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非常复杂,不同的施工位置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安全隐患,而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对存在施工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对施工危险区域进行标记能够有效防止施工时出现危险。
        结论:总之,基于属性测度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对建筑施工时的安全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能够找出该工程亟待解决的施工安全问题以及施工安全隐患。相信随着更多人关注属性测度理论以及建筑施工安全,基于属性测度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卓.基于属性测度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评价[J].山西建筑,2020,46(16):184-186.
        [2]佟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1):171-172+198.
        [3]叶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其评价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02):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