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域文化关系初探——以九华山佛文化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宋玉 唐星梅
[导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支持,九华山佛文化作为九华山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而又独具特色,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二重性影响,对此我们需辩证看待。
        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  安徽合肥  23004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支持,九华山佛文化作为九华山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而又独具特色,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二重性影响,对此我们需辩证看待。彰显九华山佛文化的当代价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通过“引导儒释道文化、地藏精神以及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同向同频”来发挥正能量,又需要通过“学习佛教理论、引导关注现世、整治商业异化”来消除负能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二重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有丰富的底蕴,其中健康优秀的地域文化是其来源之一。九华山佛文化作为九华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丰富内涵,对于这一区域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具有双重影响,应秉持扬弃的态度,既要激发其积极作用,又要消除其负面影响。
        一、九华山佛文化内涵丰富而又独具特色
        九华山佛文化内涵丰富,儒释道三教融合是底色,地藏信仰深入人心。长期僧俗共处的风情,造就了九华地区独有的带有佛教色彩的民俗文化。
        (一)儒释道三教融合共生
        据《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唐新罗高僧金乔觉卓锡九华,“遂证道于斯”,佛教渐盛。明王阳明云游九华、“东崖晏坐”,化城寺西建有“阳明学院”,儒学思潮一时兴起,儒佛初交融;宋“定光佛”宗杲提出“菩提心即忠义心”,宣扬儒家忠君爱国思想;自喻为“地藏之孤臣”的明蕅益,早年习儒,后入佛门,信仰地藏,认为“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儒佛思想进一步交融;东晋葛洪曾来九华炼丹修道,真人峰、葛仙洞等相传都与他有关;唐本土道士赵知微在凤凰岭创建延华观,获御赐“碧云星冠,青霞羽衣”。如今九华山仍保留“道僧洞”,在祇园、甘露等寺庙里供有道家“灵官”像,大雄宝殿里甚至并列供奉玉皇大帝与菩萨像。此皆道佛思想在九华和谐相融。
        (二)地藏信仰深入人心
        九华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供奉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信仰是核心与特色。相传金乔觉当年发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圆寂三年后竟肉身不腐,遂被弟子们尊奉为地藏菩萨化身,地藏信仰从而兴起。“地藏大愿”精神可归结为“大愿、孝慈、救度、奉献”。相传地藏菩萨在无量劫前就可成佛,但为解救众生而现身三界,此为大愿;地藏菩萨的前身是光目女,为救堕入地狱的母亲,息心念佛而发大愿,最后成就为地藏王菩萨,此为孝慈;地藏菩萨不但要拯救世间生灵,还要救度地狱亡灵,自愿担负一切痛苦,此为救度;金乔觉在九华苦心修行75载,直至99岁圆寂,舍身忘己甘愿牺牲,此为奉献。地藏信仰因金乔觉真人真迹而可亲可信,以致受众倍增,在九华及附近地区发扬光大。
        (三)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在地藏信仰熏陶下,九华山形成了僧俗共处、农禅合一的传统,民俗文化带有较浓的佛门色彩。如禁养家禽家畜、“三元”济残、拜地藏、除夕进香、许愿还愿、求签等。【1】禁养家禽家畜,是为清洁“净土”,寺庙禁养禽畜,但准养一只公鸡,啼鸣报晓;“三元”济残是当地居民自发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集中救济残疾人;拜地藏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地藏菩萨斋供,信佛之人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除夕进香是除夕夜到肉身宝殿焚香祈福、绕塔朝拜,以求平安顺遂;许愿还愿是信徒对菩萨许下心愿,譬如求婚求子求财求名求寿等,若心愿达成,则认为是菩萨保佑,遂焚香还愿;求签是居民遇到家宅、婚姻、财寿、子女等问题无法决断时,向菩萨求救,若求得大吉以上签者,则信心倍增,否则心灰意冷。
        二、九华山佛文化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九华山佛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滋养、良好的环境以及文化的载体,但佛教文化的特有属性又不可避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带来一些潜在的挑战、情感的羁绊和重重的障碍。这一宗教文化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一)九华佛文化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儒释道共融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重要滋养
        佛教自传入我国就开启了中国化的历程,儒道文化以宽容并蓄的态度接纳了佛家文化,三者相互碰撞、渗透、共融,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提炼,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源头,优秀的佛教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滋养源之一。九华山佛教也遵循中国佛教的发展脉络,当佛家的“轮回转世、缘起缘灭”、儒家的“仁义教化、克己复礼”、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相遇,既要迎合阶级统治的现实需求,又要得到当地民众的信奉认可,三者不断调和,形成独具特色的儒释道共融的九华佛文化,它延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注入传统优良基因。
        2、地藏信仰营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良好环境
        “文化环境凭借其强大的感染熏陶和整合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2】以“大愿、孝慈、救度、奉献”为核心的地藏信仰,在九华山地区形成浓郁饱满的地藏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充斥着山林田野、寺庙民居,无论是山上虔诚的僧侣还是周边居住的民众,日复一日地浸润于其中,为人处世、言语行动中自然流露出亲近和善、谦让隐忍的品格。地藏精神中孝悌、奉献等积极因素,长期净化着民众的心灵,涵养出朴素向善的社会道德。地藏文化既是九华山僧侣及民众长期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又反过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践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3、民俗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基本载体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形态,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3】。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表达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情感信仰。九华山地区人们对于地藏菩萨的普遍信仰,营造出一种“去恶扬善”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需要借助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来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活动的仪式感和重复性以及民俗产品的特色性和传播性,让参与其中的人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与熏陶。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就通过具象可感知的民俗文化传递给民众,并逐步达到心理认同和行为遵从,这无疑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基本载体。
        (二)九华佛文化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虚幻的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取向相违背
        从世界观的角度而言,佛教是以灵魂转世说为基础的唯心主义文化,带有一定的虚幻性,九华山佛教文化也不例外。佛教信奉“灵魂转世、因果报应”,通过对来世的美好描述来安抚现世的心灵,譬如九华山“十王殿”就是“地狱”结构布置,它提醒前来膜拜的世人,“做个好人,多行善事”。这个被营造出的神秘而虚幻的世界,在封建社会里契合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抚慰了民众的心灵。但在当前科学昌明、法制健全、积极进取的时代,这种宗教世界观则容易把人的情感束缚在一个虚幻的世界,甚至使人消极避世,降低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参与愿望。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鼓励人们投身现代化建设、创造社会价值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取向是相违背的。
        2、偏重人—神关系容易抽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赵朴初先生认为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意为“觉者”或“智者”【4】。

九华山地藏信仰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藏菩萨被认为是金乔觉应化。金乔觉乃真人,来九华有真迹可循,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神,具真实性与可信性,易获得百姓的认可和信奉,随着追随者与信奉者倍增,佛陀被慢慢神秘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百姓将生活疾苦及对来世的渴求都倾诉于“佛”,“佛”慢慢变身为万能的“神”。从此,人—神关系凌驾于人—人关系之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着眼的恰是如何处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之间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若来世或佛国才是幸福之所系,现世只不过是通往这种终极幸福的过程,那么现世社会的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等就只不过是等而下之的世俗价值,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因此,九华地区普遍盛行的这种佛教文化,存在着抽空或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可能。
        3、当前的商业化变异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蚀
        九华山不仅地藏文化盛行,自然风光更是绮丽,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大大刺激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意识觉醒,形成了“经济理性泛滥”的不良趋势,追逐经济利益代替了为理想与信仰奉献,出现了商户经营不诚信、欺客宰客的市场乱象以及假冒僧尼、私设功德箱的违法行为。这些本质上都是物质主义、利益主义在佛教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九华山佛文化中的商业化变异现象。这种充斥着拜金氛围的变异的商业,与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相违背、与僧侣清心寡欲的修行相冲突,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蚀。
        三、发挥九华山佛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引导信教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发挥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既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激发正能量,又要采取措施、严格管理,消除负能量。
        (一)激发正能量,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
        1、引导儒释道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发展
        千载以来,九华山绚烂多彩的儒释道文化,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朝圣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九华山地区的培育践行需要引导儒释道文化与其同心发展,鼓励九华山佛教界人士对佛教教义教规做出契合现实国情与时代要求的阐释,提炼九华山儒释道文化的思想精华,挖掘其积极正面的思想价值,将其总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深度对接。如儒家的“仁爱”、“诚信”、“民本”、“正义”、“大同”等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的自由观”、“万物齐一的平等观”、“人道合一的和谐观”等思想,佛教的“众生平等”、“公平正义”、“和谐友善”等思想,都可以赋予其时代内涵并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应引导支持佛教界以佛教化语言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扩大在佛教界及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与践行力。
        2、弘扬地藏精神信仰使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同向发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离不开当地文化的支持,九华山特有的地藏信仰,应被打造为价值榜样,增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发挥九华山佛学院等团体的作用,深入挖掘整理九华佛文化内涵,彰显地藏文化的精神魅力;通过官媒对九华山佛教界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社会公益活动给予正面的宣传报道,使地藏菩萨形象更加可亲可近可敬可信,增强人们对地藏精神的体认和感悟。譬如,今年初,九华山佛教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累计捐款3700万【6】,这无疑是地藏奉献精神之体现。应积极弘扬地藏精神信仰,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发力,进而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遵从。
        3、鼓励民俗文化交流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
        九华山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并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完全匹配,需经过查优筛选,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一致的民俗文化予以鼓励发扬,比如禁养家禽家畜对于营造九华绿色生态有积极意义,“三元”济残是典型的扶危济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活动;而拜地藏、许愿还愿、求签等则具有较唯心的观念,将个人欲念或现实不如意求助于菩萨,放弃了主观能动性,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一致的民俗文化,需加以理性引导,预防可能出现的对宗教民俗活动的过度沉迷。在尊重人们民俗文化的前提下,鼓励民俗文化的积极交流,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
        (二)消除负能量,扫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障碍
        1、尊重宗教信仰,学习佛学理论
        九华山佛教的普通信徒没有严格的入教程序,信教人数难以统计,信徒分布广泛,常年香火旺盛。大规模的信仰者中,有一心向佛、虔诚礼佛者,也有盲目跟从、糊涂拜佛者。虔诚礼佛者主要依靠佛教的教义教规来指导自身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糊涂拜佛者则过度信仰鬼神文化,放弃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面对信教群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尊重其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有必要开展佛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寺庙禅修的弘法课堂或僧人每日的经文诵读,进行佛学基本常识的普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佛法观,不盲从不盲信,做个理性的宗教信仰者。
        2、引导关注现世,爱国爱教结合
        “中国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历来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适应的特点。”【7】九华山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主张看破红尘淡泊名利,这种“出世”的态度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解决九华佛文化及信教群众世界观虚幻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引导九华山佛教界及信教群众积极关注现世问题,提升对世事的关注度,将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将自我佛法的修行与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其家国情怀。这也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要求。应鼓励、支持、引导主持高僧将前沿政治理论纳入讲经交流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融入佛法教义,以潜移默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3、整治商业异化,规范景区发展
        面对市场经济巨大刺激带来的商业化变异现象,需依法依规开展九华山佛教商业化整治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来规范景区发展。据调查得知,自2018年下半年,九华山景区已大刀阔斧开展佛教商业化整治工作。上山沿路私设香铺完全关闭,寺庙倡导“文明敬香”,既保护了环境,又规范了“香火”市场;景区只有具备国家导游证的“正规军”才能从事导游解说工作,其他“杂牌军”得到管制;一些寺庙经营的旅馆、庙中私设的功德箱等被清理,严格区分佛教与商业的界限;景区具有敛财性质的财神殿被关闭;出台关于寺庙承接佛教活动的相关规定,杜绝僧人随意承接法事活动;假冒僧侣借口搭便车劝游客消费的现象也得到整治…这一年多来,上述那些市场乱象与违法行为均得到整治,寺庙恢复原本的清净庄严,景区也将继续秉承会议精神,按章守法履行市场主体的职责,为打造风清气正的佛教景点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利耀.九华山佛教文化特点初探[J].学术界,总第103期,2003(6).
        [2]蒋艳,张长立.文化环境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4).
        [3]张尚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俗文化繁荣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
        [4]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M].华文出版社,2011(8).
        [5]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01]http://china.cnr.cn/news/20160424/t20160424_521964065.shtml,2016-04-26.
        [6]我省宗教界向湖北省募捐善款捐助仪式在肥举行[EB/01]http://mwzjj.ah.gov.cn/zxzx/tpxw/39524153.html,2020-03-05.
        [7]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全文)[EB/01]https://www.sohu.com/a/227114412_428290,2018-04-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