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农业农村局农业项目扶持中心 山东聊城 252200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农业技术持续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要想使农田灌溉和农村附近的水质生态情况得到保障,就需要增强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农田灌溉和农田排水工作与整体的施工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调节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完善附近地区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的整体效果,而且可以强化水质情况,取得良好的经济作用,使得水资源管理发挥一个更加显著的效果。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工作,并且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客观的。本文就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研究进行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具有数量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特点。当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生产,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意义重大。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我国目前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在逐步的提升当中,在其相关的政策方面的宣传力度是比较大的。并且我国不少的地方进行引导群众通过“四自”模式推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遍地开花”。在推广以及实际的落地当中充分发挥了发挥技术优势,规范建设管理,确保实施效果,将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以小博大”之功充分发挥出来。
对于我国目前对于小型水利工程采取的运行模式是通过以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其中主要是在围绕“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经费保障、管用得当、持续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总目标。我国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水利基础建设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低下、长效管护机制不落实、运行效益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重建轻管”,仍然是成为现阶段水利建设发展的一大“障碍”,建而不管,或管而不善,不仅工程运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且导致建设资金浪费。近几年,我县每年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超过亿元,而公共财政保障的管理资金基本处于“空白”,实施“建管并重”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本农田水利设施农民自建自用自管的本质发生变化,一方面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务工经商和进城居住,基本摆脱水利对农业生产和人身安全的依赖;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镇和工业集聚区建设加快、规模扩大,依赖水利安全的主体发生变化,水利工程长效管理资金仍然依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维持,将逐步失去其生命力,而公共保障长期缺位和承担主体的合法性、合理性,已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一大“顽症”,尤其是在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今天,公共财政保障长效管理资金已成为不可置疑的事实。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建设理念突破,让农田水利设施“单效”为“多效”。一是树立现代水利建设理念。以标准化、智慧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精细化、社会化“七化一体”建设现代水利,打造现代化的水利工程。二是树立多元投资建设理念。以现代水利建设理念,打造生态、景观水利工程,有效带动了水岸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休闲度假项目,并且目前已经形成了水利资源与工商资本相互依赖的共同体,从而起到促进了水利建设事业发展。
2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的好处
2.1能够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使多余的水储存在土壤中,并且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
2.2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
利用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些梯田、水库等水土保持措施,或是设置拦蓄径流设施,以齐到储存水量,改善生态环境作用。通过水利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量,以此来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同时,可以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2.3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地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的损坏率。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存的主要问题
3.1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最主要的任务,然而许多上世纪建设的工程在建设之初,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论证,建设较为随意,工程不配套,工程性缺水与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各类供水工程总量不足,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导致农业生产仍存在“靠天收”的现象;末级渠道年代久远且多为土渠,加之管理维护的缺乏,导致杂草丛生,过水能力下降,输配水时间延长,渠道渗漏严重,从而导致渠系水利用率下降;节水灌溉设施占比低下,粗犷的灌溉方式仍然存在,尤其在我国某些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仍然采用着漫灌的灌溉方式,从而导致下游地区缺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与使用;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斗农两级渠道控制闸老化失修或无控制闸,无法实现轮灌制度,致使上级渠道水位较低,灌溉效益削减。
3.2防洪排涝能力薄弱
防洪圩堤不达标,圩堤坍塌剥落现象严重,尤其当圩堤跨境,联合修复困难,工程难以达标;河道防洪标准偏低,受人类活动影响,河道淤积,杂草丛生,加之资金困难,河道疏浚不彻底,直接影响农田的引水灌溉和排涝除水;某些山区暴雨洪水灾害频发,缺乏有效的防洪预警手段。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导致在汛期雨量较大的时候,雨水不能及时的通过排水网络排出,从而使农田发生涝灾,影响农作物生长,致使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3.3长效治理维护不足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因其内涵丰富、种类多样、涵盖面广,所以在后期的管护问题上一直存在难度。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工作一直由村组负责;1981年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了管护主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此时虽然仍归村集体组织所有,但其各方面产权正逐步过度给农民用水户,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护职能进一步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农民用水户来讲,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因其公共物品的属性,农民不愿意承担其后期的管护工作,习惯于以前的只管不用,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对于乡镇级水务站来讲,水务站只负责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工作,缺乏对支渠以下尤其是农渠等末级渠道的治理管护,导致末级渠道沿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严重,年久失修。近年来,虽然政府积极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其本身经济效益低下,加上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农民缺乏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落实,老化失修的趋势逐渐加快,致使骨干工程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常使农作物出现受涝减产,不能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
4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4.1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机制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全面实施水利工程专业化管理是时代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由之路。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一直停留在单一的统一管理和粗放式、放任式的传统管护模式上。通过改革创新,组织开展了专业化、物业化和社会化管理、自治管理、委托管理等多种管护模式的试点,我国目前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已经有不少的地方实现了自我管理以及社会化管理的大跨度。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的单一化,已逐步走向多元化,全面落实水利工程专业(专人)管理,健全水利工程专业化管理机制。
4.2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按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要始终秉持着“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的理念,采取示范先行、样板带路工作举措,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对于建立标准化的管理制度,首先就需要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其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的操作进行规范,以及对于水利工程当中的设备维护等项工作进行明确的规范与管理。
4.3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全面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创建是目前在进行可持续的运行管理当中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慧水利项目,是可以实现日常运行管理的视频监控、移动巡查、水文监测、安全监管、调度指令、绩效考核等将全面进入信息化、智慧化时代,切实推进了水利发展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的有效转型。
4.4监督管理
系统配套的监管措施是进行可持续运行机制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改革有序推进、有效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建设新农村以及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优化监管措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督查推进、强化考核问责,确保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有效推进,提前完成试点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促进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如今需要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选择合理的方法来促进施工建设,而且需要开展合理的管理工作,使其发挥良好的效果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迎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与对策简析[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3):45.
[2]胡雪花.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策略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3):112-113.
[3]田红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及措施[J].新农业,2019 (1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