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6期   作者:权馥媛
[导读] 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相结合,

        权馥媛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7
        摘要: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相结合,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基于“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设计;运用策略
引言
        如今,水生态环境污染与水资源过度浪费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全面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环境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水资源调配,增大水资源利用率。为此,全面探究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1海绵城市理念
        在海绵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首要原则,将建设的重点和规划设计放在如何有效地进行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循环利用方面,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利用城市中有利的环境特点与人力所能够实现的技术优势做出巧妙的融合,在保证城市能够具备应对洪涝灾害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城市的海绵弹性,将雨水通过相应的渗透设施例如可渗透道路和排水系统将雨水进行渗透、蓄存和净化;其次,要注意对雨水长期的蓄存和水质的保持等方面,要确保城市具有充足的蓄水空间和城市自然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等功能系统的连接与协调,如此,就能够充分发挥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作用,实现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促进,为城市居民区提供更好的宜居环境。
2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2.1透水性材料铺装建筑设计中的技术运用
        材料透水性能是铺装材料设计创新技术,通过不断增加材料铺设物与材料之间的透水间隙连接面积,提升材料缝隙和接头的含水量,加快材料透水性使材料提升透水性的速率,可以轻松实现对材料径流峰峰数值的有效自动控制。其一,在透水缝隙大的透水情况下垫面砖的铺装,由两块路面砖之间衔接石块构成,路面石与砖之间有一定的透水缝隙,可以将小块的石子或是陶粒填充其中。此种无缝铺装排水系统所需要选择的各种路面路地砖装饰材料基本上也都是完全不透水的,通过利用路面路地砖材料铺设过程形成的巨大缝隙空间来直接实现路基地表面的雨水渗透,最为典型的当然就属各种植草路地砖无缝铺装。其二,自渗透水结构下垫面材料铺装,将已经铺装好的下垫面材料形成为完整透水结构,材料之间并不是无任何缝隙直接存在,而是保证材料自身形成结构以后一定孔隙,满足了防雨水和自渗透水的需要。地表上的连续雨水通过基层铺装透水材料,顺着孔隙方向渗透到建筑基层,如果当天没有连续降雨时则基层是空气和地下土壤之间相互连接的重要通道,具有打开透水孔和换气孔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当是金属基层透水钢筋混凝土基层铺装。其三,缝隙深层透水和自由层透水完美结合,将两种透水方式完美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种透水技术独特的综合优势,形成一种新型的缝隙透水型地砖。此种基层透水型地砖材料内部结构有孔隙,同样的新型路面透水砖不同材料之间也可能存在许多缝隙,通过接缝联合消除渗水,更快速有效地消除基层地表渗水径流,优势较为突出。
        2.2改造绿化屋顶
        绿化屋顶的设计可以使得雨水的滞留能力和渗透能力大幅度提升,雨水的收集系统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过滤净化。众所周知,南方的梅雨时节面临着持续性的降水,并且降水量比较大。绿化屋顶的生态植被可以将雨水渗透并滞留在土壤中,起到储存水资源的作用。另外,因为这些水资源的蓄积,对顶端建筑物的表面温度和湿度都进行了积极的调整,进行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调节。

在选择绿化植被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植被需要具有与当地城市生态环境特征相符合的性质,以提升其存活率;绿化植被位于屋顶,因此在养护工作方面的要求要尽可能低,以免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养护不当的问题;选择成活率高、生长周期长的植物;还需要在植被的抗污染程度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减少植被生长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植被的选择还需要与土壤环境条件、光照条件、灌溉条件等进行综合性分析。设计种植层需要严格控制好介质种植栽培的密度,在一般情况下堆积密度应该小于10kN/m3。滤水层的设计需要根据植物生长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根据根系生长情况的不同做好渗水层厚度的设计。蓄水层通常是需要粗细骨料的结合分析,根据不同植物的类型选择好堆积颗粒的粒度,并控制堆积厚度。例如:选择绿篱、藤本植物等小型植物时,需要粒径在15~20mm之间的陶粒,并将陶粒堆积厚度控制在80mm左右。防水层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选择复合的防水材料,尽可能一次成型。
3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建筑规划
        3.1明确规划的目标
        建筑规划需要与城市的发展同步,保持彼此的目标统一。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工作和规划工作均需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而定,这样才能使建筑为城市的排水能力提升保驾护航。要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在排水系统上,除了要建设绿地系统之外,还要合理进行水系布局,自然融入海绵城市的标准与功能。
        3.2专题规划
        专题规划的核心内涵是,将整体规划内容划分为不同类别,之后对各类别主体内容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需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城市水系统规划。按照城市水系统应用目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储水系统、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等类别。其中,储水系统、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关键。第二,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不单单是指城市道路规划布局,还包括绿化带位置、非机动车道位置与人行道位置。在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改善绿化带的排水属性,发挥绿化带的排水引流作用。第三,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共湿地、城市公共林地、城市公共雨水花园。这些绿色空间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内部空间生态环境,而且绿化植被还可起到良好的涵水作用。
        3.3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绵城市的功能非常多元化,其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如果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无法谈及进一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要保护城市的天然生态环境,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全面保护,在进行建筑规划时尽量避免破坏环境,保留其原有的形式,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绿地资源,当建筑成为城市风景线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城市环境更加生气勃勃。各种青山绿水均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保护,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不再只是走形式。为了使相应的保护对策可以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场地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尊重环境因素,尊重水、尊重植被、尊重地形,保护现有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格局。
结束语
        总之,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其不仅关系到建筑后续进展,更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在设计中需保证建筑的功能与时俱进,且符合城市发展的现状,不能过度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否则就会使得城市的未来发展大打折扣。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手段,可以使建筑具备海绵一般的功能,改善现阶段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更可以保证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并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通过加强自然的渗透,减少地表径流,涵养地下水,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参考文献
[1]王家良,龚克娜,杨艳梅,邱壮,付韵潮.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19,39(06):303-307.
[2]李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J].建筑科技,2019,3(06):23-25.
[3]顾国香.“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63.
[4]袁佳佳,宋聚生,董文艺.建筑与小区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9,9(11):148-149.
[5]刘相廷,张鑫.我国海绵城市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材,2019,45(10):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