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富平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马过河中学 655199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本孤立的数学知识恰当地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下,使得数学问题变得更加鲜活,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1 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教材中,章与章节与节之间都有着前后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初中阶段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以之前学习过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们就可以透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式来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在探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从之前学习过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入手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这种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还可以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使得新旧知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2 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则是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因此,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展开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辟新颖的教学模式。
如在教学“勾股定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看到地板砖中反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图形。看着这一图形教师提出问题:(1)你能找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吗?(2)第二幅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于是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与问题的双重刺激下,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学习状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为探究勾股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利用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很多时候,相较于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知识往往更容易让学生信服,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报纸,然后问学生:“你们猜一下,这么大一张报纸可以对折多少次呢?”看到眼前这么一大张的报纸,很多学生都说能够折到几十次,甚至是上百次都没问题。这时候,我就开始动手把手中的报纸进行对折,结果在对折到第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了。这个动手实践的结果令很多学生都大感意外,一些学生对于眼前的事实不敢相信,于是纷纷在下面自己找出了一张纸进行对折,结果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甚至连五次、六次都很难折到。
很多学生都对此感到大惑不解,为了解决心中的疑团,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结果学生发现报纸的厚度是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呈等比的方式进行相加的,这样,学生一算,要想把报纸对折九次就相当于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大一张报纸只能对折那么少的次数了。通过这种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得原本比较难以理解的有理数乘方就这样直观地、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有了这样的感性知识作为前提,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自然会顺利很多。
4 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一旦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就会运用此方法学习更多的知识,增长自身的见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辅助学生自学的方式有很多,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其中的一种。如在学习“同底数蓦的乘法”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如试着写几个同底数幕相乘的算式?根据乘方的意义推导同底数蓦乘法的计算法则,并用语言和字母概括这一法则。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认真自学,提高自学效率。
5 与生活相关联
在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生活实际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生活化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并不是纯理论的学习,而是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实践学科。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了,某同学要到玻璃店配一块与此玻璃一样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最省事的方法是带哪一块去?教师可以为学生岀示只留有一个角、一条边,以及两个角与一条边的三块玻璃,让学生做岀选择。这样的生活实例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6 结束语
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好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与当下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作为初中数学老师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开发和创新多种问题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敏. 如何在初中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教学[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9(六).: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269-270.
[2]张兰杰.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9(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