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 孟富林
[导读] 如何构建高效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孟富林
        江苏省句容市后白中学   212400
        摘要: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物理教学必须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巧妙选用新的教学方法,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出发,论述核心素养下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材知识,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活动来说更是如此,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全面的掌握教学知识,依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环节,学生已经能够从现有的教学资源、生活情境中发现相应的物理问题,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提出疑问的环境,则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随之上升。以声音的特征的相关学习为例,教师可从教学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完成新课导入任务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提出探究的问题。在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之后,可安排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历提出对应的问题: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具有怎样的特点?该如何描述声音的特点?此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比较片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出不同的声音,帮助其理解声音之间的差异———尖细的声音、浑厚的声音、低沉的声音等。在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后,学生能够将展示材料与个人所提出的教学问题结合起来,得到不同声音的品质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的结论。
          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问自答完成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但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标准,教师可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根据声音的高低、声音的粗细提出音调、频率等概念,逐步丰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之所以将“问题意识”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正是因为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多种资源,进行尝试性回答,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如在不同的环境下固定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否会变化,音乐是否会变成噪音等。面对这些“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将其作为探究任务布置下去,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对答案的追求,更是个人智慧的展现,当教师因学生的问题而产生“恍然大悟”的顿悟感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二、运用物理实验,提升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而物理实验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开展好学生物理实验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的学科,教师应积极运用物理实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知识,使学生从客观角度理解问题。以透镜的相关学习为例,部分学生对于透镜的认知比较片面,局限于具体事物的层次,如放大镜、显微镜等,但在抽离了具体的事物之后,学生并不能明确理解透镜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放大镜与近视眼镜开展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准备放大镜与近视眼镜,在阳光下开展对比实验。在同等强度光线的照射下,放大镜后方呈现的是一个明亮的光点,而近视眼镜下呈现的是一个巨大的光圈。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放大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近视眼镜则将光线发散出去,故呈现的是一个发散的光圈。

二者同为透镜,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可将物理概念与学生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归纳出 “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定义、特点等相关知识。通过自主的物理实验活动,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掌握不同透镜的特点,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应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开展探究活动,丰富互动体验,
    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采取“浅尝辄止”的教学态度,如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之后便停止相关教学工作,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意识便不会获得长足发展。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深入设计探究活动,通过丰富的互动体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合理的安排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依靠教学互动与自主探究,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状况制定相应的探究计划,并实施探究活动。以杠杆的相关学习为例,当教师提出“力臂越长越省力”的概念时,学生可能无法切实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教师此时可开展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进行探究。学生会选择直尺作为杠杆,利用橡皮作为支点,开展“撬动书本”的探究活动,并通过改变力臂长度来改变用力大小。在多次实验之后,学生逐渐理解“力臂越长越省力”的概念。当学生接受了教学知识之后,教师可趁热打铁给出教材中的力臂公式,帮助学生发现实验现象中所蕴藏的科学规律。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偏爱物理课程的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教师可要求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后探究,如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自制杆秤等。在完成了课后的探究任务后,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千斤顶、跷跷板等工具中都巧妙的应用了杠杆知识,并对阿基米德所提出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四、合理利用资源,培养科学态度
在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其形成不盲从、敢质疑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借助于视频资源、生活资源或数字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如对于“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教学,教师一般都是通过“空气压缩引火仪”进行演示:压缩气体后,浸有乙醚的棉花燃烧,说明了压缩气体,温度升高。对此,学生并不能有切身的体验,而且本实验还不能验证“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如果让学生借助于数显温度计或数字传感器进行自主实验,将温度计或温度传感器插入到密闭容器的底部,当压缩气体时,可以非常直观的观察到温度在上升。反之,如果释放活塞,气体对外界做功,又可以观察到温度在下降。这样就帮助学生十分直观的理解了物理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实验,效果也非常好。如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矿泉水瓶开展同样的研究:取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压缩瓶子,让学生感受压缩后瓶子的温度,然后释放瓶盖,瓶盖飞出后再次感受瓶子的温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压缩后气体温度升高;气体释放后,温度降低。同时学生观察到气体释放后瓶口有白气生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白气生成?这样既深刻理解了物理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并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积极利用物理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改变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动手,主动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同伴互助,努力解决发现的问题。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巧妙设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予以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温钰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执行策略[J].中学理科园地,2019(05)
[2]陈晨.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