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作站 内蒙古呼伦贝尔 162850
摘要: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等等。为了更好地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强造林树种和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解决措施
1 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的耗水特性
在干旱区域,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各种植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制约,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普遍存在,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北方有些树木非常耗损水分,主要以乔木和灌木表现得最为明显,通常会占用同期降水量的60%以上,对于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来说非常不适应。一般来讲,对不同树种耗水情况以及耐旱能力的分析要考虑以下几点:树种的类型,树种的生长环境要求,树种的种植时间。在对这几点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之后,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另外,为了更进一步计算出各个树种的耗水量,可以在苗圃中进行树种的盆栽实验,再根据北方造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挑选出最适宜生长的树种。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人员应对各个环节的实验数据以及具体参数进行严格把控,确保计算出来的耗水量情况和实际的出入不大,以此为科学造林计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从而挑选出存活率更高、生长能力更强的树种。
2 林业抗旱造林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选择不当
在林业抗旱造林技术实际应用期间,需要选择与当地土地环境相匹配,且能完全体现出抗旱优势的树种。根据当前实践调查结果可知,目前所选择的树种并没有充分结合每个地区气候的差异性生态特征,导致树种抗旱性能发挥不佳,进而影响林业工程质量。
2.2 实际操作不到位
随着环保理念的日益深入,人们对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视度也随之增加。但整体操作效率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由于抗旱造林技术实际应用专业性较差,不但没有紧密联合当地环境特色,而且操作流程衔接不到位,因而影响了树种生长速率;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对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认识度不高,且未能从长远眼光看待应用结果,进而导致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不良阻力。
2.3 水资源不充足
在林业工程中,水资源占据主要地位。幼苗生长与林区建设都离不开水资源。然而当前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部分地区并不能为树木正常生长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从而影响幼苗成活率。另外,由于南北方地区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常导致降雨量有所不同,尤其在干旱沙漠地带,幼苗常因没有及时获得水源而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由此不利于林业工程的顺利发展。
3 实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科学选择抗旱造林树种
干旱地区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时,既要注意树种选择的合理性,又要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并非所有的抗旱树种都适合种植在干旱地区,有些抗旱树种种植在干旱地区,并不能体现出它的抗旱优势,反而浪费了土地资源。因此,在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期间需科学选择抗旱造林树种,既要保证林业工程的美观性,还要有利于合理控制林区病虫害。干旱地区由于土壤所含有机成分较少,为了达到最佳种植效果,应根据当地林区实际条件选择适合的抗旱树种。比如,华北地区适宜种植针叶类树种,如樟树、柏树等;华南地区适宜种植阔叶类树种,如榆树、椿树、花椒等,能体现出树种的抗旱特性。尤其是在西部少雨干旱地带,可适当增加适宜树种的种植面积,以此丰富当地林业资源,让林业工程获得良好的造林效果。至于旱情较为严重的沙漠地区,可增加灌木类树种种植面积,比如,山杏、刺梅、狼牙刺等,起到抗旱防沙的作用。
3.2 做好造林整地工作
种植树木前应先整地,给树种的正常生长创造有利条件。首先,改良土壤土质,加快熟化速度,让土壤内部肥力能够满足树种的正常生长需求。其次,合理选择整地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种植树种前5~6个月提高土壤质量,也可以在雨季时期进行,增加土壤有机成分含量。若在干燥天气整地,应秉承“蓄水保土”的原则优化土壤结构。再者,设置树坑时,最好选择60cm×40cm×40cm的中等鱼鳞坑,帮助树种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最后,防治病虫害。在炎热的天气里将土壤曝晒,以降低树种种植后感染病虫害的风险,确保林业工程获得良好的建设效果,为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创新林业工程管理模式
目前,抗旱造林技术应用经验多半源于西方国家,这与我国土壤的实际结构并不匹配。所以,应根据国情与土壤土质、质量,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保证在良好的管理与监督状态下,提升林区建设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应配备林业基础设施。(1)从经济性、温湿度、抗旱性等方面着手,选择适合我国气候环境生长的抗旱树种。(2)充分考虑树种运输的便利性,避免出现远程调取树种资源的现象,容易造成树种适应性不强,影响种植效果。(3)在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选择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操作流程加以监督并严格管理,以便准确调整操作步骤,保障抗旱树种健康生长。(4)根据树种类型选择适合的补植工具、运输设施等,防止树种种植期间受到伤害,缩短其生长年限。
3.4 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
3.4.1 幼苗抚育
只有幼苗具有较高的成活率,才能最大化实现林区建设目的。应用抗旱造林技术需要科学选择育苗方式,实时补充森林资源。其中,幼苗抚育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移栽幼苗时,务必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护,以便幼苗能形成较强的适应性,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通常情况下,幼苗在生长阶段对于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应根据幼苗特性适当调整种植方案。尤其是水资源的供应,避免让幼苗处于缺水状态,不仅会影响幼苗枝叶长成,而且严重时会影响其成活率,需根据土壤周边环境安装供水实施,保证幼苗具有充足的水源。
3.4.2 容器育苗
在土壤贫瘠地带种植特殊树种时,需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进行培育,比如,侧柏、樟子松等。在实际操作中,应在确保幼苗进入容器后,在树坑口覆盖一层薄土,以便幼苗根系发育良好。另外,还可在容器内部放置营养液,待幼苗长至一定程度后脱离容器,回归到自然生长环境中,从而防止幼苗生长阶段出现萎蔫状况。
3.4.3 覆膜造林
覆膜造林指的是在造林土壤上方盖上一层薄膜,由此增强土壤蓄水固土能力,让幼苗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促使幼苗更易成活。尤其在较为干旱的地区,水资源极为缺乏,且不易安装蓄水设施。此时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可借助当地基础设施制作蓄水设备,并汲取周边水源,然后再利用薄膜造林法降低水分蒸发量,让幼苗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提高成活率。所以,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应用抗旱造林技术需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造林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植树造林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树种的耐旱性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其耗水特性以及生长规律,通过各种树种的比较,选择出最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树种。在降水少、土壤干旱的地区,对树种耐旱性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造林技术人员慎重对待。树种的耗水量不但是北方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研究环节,也是树种在空间分布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有利于促进树种对水分的充分利用,延长水分的留存时间,提高树种存活率,加大森林覆盖面积。另外,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应用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科学手段和原材料,提升造林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践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云民.毛乌素沙地主要树种水分特征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2]柴金玉.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抗旱造林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13):128-129.
[3]黄生红.大通县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20(03):96-97.
[4]郭玉红. 吴威泰.干旱浅山抗旱造林综合技术推广与应用探析[J].经济师,2020(04):29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