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鲁岳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山东省 271000
摘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其发生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并且,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展开,也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一定程度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与改良措施,实现对地质灾害问题的有效避免。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问题;防治发展措施
1水工环概述
水工环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三方面简称。从水文地质角度分析来看,是地下水的一种表现,主要体现了地下水的流动状态、变化情况,可以从三方面对水文地质进行研究,即地下水分布情况、地下水流动情况及地下水的形成过程。通过研究分析,可以有效掌握地下水的具体情况,分析出地下水中所含的物质及水质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地下水开发利用做决策参考,在这样条件下开发利用地下水更具科学依据。此外,通过对水文地质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判断出开采地下水能够对建筑工程产生不利影响,从而确保安全施工。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详细调查并分析建筑情况,掌握工程建设区域的具体地址环境,及地质分布情况,这些内容是工程地质的特点。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对地质环境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择较为安全的地质区域进行施工,从而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由此可见,工程地质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是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加深,很多地质都受到了破坏,相关专业人员在根据数据信息对地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就是对地质环境勘察的过程。我国对地质环境方面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很多工作都须进一步提升改善。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要对环境地质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2.水工环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环境恶化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品尝到了闭关锁国的恶果,在经济、思想、科技上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军的全军覆没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从头开始,在摸索中前进,水工环地质工作也是如此,一边探索一边前进。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企业片面追求速度、追求经济发展、寻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导致全球变暖、雾霾等环境问题。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们的经济活动空前活跃。虽然生态文明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污染环境的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予以解决,比如车辆出行而排出的废气、工业发展形成的污水等,多年来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破坏和退化。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困扰和压力,地区发展振兴的责任重大,加剧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2.2成果转化不足
中国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专业人才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这些成就却很少在社会上公布,成果转化率极低。就如同我国的科技发明一般,中国的发明数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转化为成果的却很少,社会大众难以感受到科技发明带来的“红利”。只有将勘测结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才能推动水工环地质工作更好地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降低产业发展与行业生态之间的关联度,导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为生态开发的时间周期比较长、见效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相应的运营机制以及全面规划缺失,严重影响生态产业化和规模化。分散经营与投资缺少合力,导致使用资金的效率与开发获取的收益不高。
3.水工环地质问题防治与优化管理
3.1积极推行新技术
通过新技术的推行能够提升获取数据资料和参数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为水工环地质研究体系的构建奠定一个科学有利的数据信息支撑,水工环地质开展的环节中部分精准度较高的数据获取都需要借助全球定位技术,所以在推行新技术的环节中全球定位技术是重点推行对象。分析全球定位技术的优势可知,该技术具备精准度高、辐射范围广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在该技术应用的环节中由于其信号的类型为电磁波,所以在宽阔的水域、较为密集的线路网等潜藏信号干扰源的区域位置,还应重视信号强度被削减的问题。由上述内容可以明确新技术的在推行的过程中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和最大限度利用,以及缺点的重视是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3.2强化认知提高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视
我国社会经济科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水工环工作开展有效性所影响,所以在未来的水工环地质工作中还应全面的强化认知,首先技术人员应明确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细化水文、环境、工程地质研究工作内容;其次工作人员应结合以往的经验不断的完善水工环地质研究体系,保证现有的研究体系能够适用于当前我国的发展;再有就是针对现行的水工环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制定或健全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从而使水工环地质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得到保证;最后就是阶段性研究目标的制定,针对国内发生概率较高的地质灾害或以往发生的水工环地质问题进行阶段性的研究,从而以阶段性的目标引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
3.3原生问题的防治对策
原生问题方面首要工作在于保障区域的稳定性,在整体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环节当中充分借鉴地质勘查的结果资料,使工程能够避免地质构造条件较差或薄弱的地区出现活动性断裂。凡是涉及新建工程或是扩建工程的内容都需要按照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同时采取安全评价防止次生灾害的产生。
以崩塌为例,对于一些具有崩塌风险的坡体,除了利用砂浆、片石展开加固外,还可以通过喷浆锚固的措施来避免裂隙和缝隙的进一步拓展。
在滑坡防治方面,可以在某些潜在滑坡体周围设置好排水沟,一方面防止地下水过分渗入,另一方面可以在滑坡体内布设排水暗沟等降低区域内坡体的含水量。如果部分区域的堆积物厚度较大可以考虑钻孔灌注桩与混凝土地下墙来增加滑坡区域的稳定性,也可以考虑在滑坡的前缘设置好投石避免河水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冲刷。
泥石流的防治除了基本的植树造林以外还应该通过修建阻断物源来减少泥石流的流量,同时设定好泥石流的流经路线,通过排导工程来排泄至更加安全的区域,避免对公路、城市建筑物、铁路等产生严重的危害。
岩溶塌陷方面,对于已经具备规模的塌陷坑可以考虑跨越法、灌注填充法来阻止其进一步扩展。另外在易发生岩溶塌陷的区域设置好风险评价体系,布设观测网,每日收集区域内信息了解变化趋势,从根源上减少风险事件产生的可能性。
结论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既是自然灾害治理的基础,也是进行地质灾害分析的基础条件。而其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需要通过其在工程地质环境勘探、现场勘查与调查的加强、提高人员及时能力、保障地质环境勘察的质量、提高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调控,实现对自然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李元伟,赵越,王勇.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131-132.
[2]马晓红,吴琳伟.新时代水工环地质调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19):219+221.
[3]董斌.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19(10):188-189.
[4]熊伟.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07):228-229.
[5]周治民.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世界有色金属,2019(03):25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