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晖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100037)
摘 要:简单介绍白色派以及理查德·迈耶的基本信息,通过对史密斯住宅的选址与环境、结构与构造、色彩与光影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炼迈耶初期的设计思想并分析相关设计手法,总结白色派思潮的更迭。
关键词:白色 自然融合 多米诺住宅体系 光影
1 案例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动荡,工业革命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逐步过渡到第四次技术革命时期,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与德国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三人,是主张建筑全面改革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20世纪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先锋思潮、新颖流派和积极探索不断涌现。
以理查德·迈耶等五人组成的“纽约五人组”为核心的“白色派”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为活跃。他们各自的建筑作品皆以白色为主,且均带有超然的自由气息以及明显的自然对比效果。受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深度影响,他们偏执于立体主义构图、简洁纯粹的建筑体量、空间和人为设置的光影变化,故他们的设计风格也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
理查德·迈耶在初期自主创作时,建筑的承重体系、整体色彩以及自由的立面形式等,均受其游学时期拜访过的勒·柯布西耶影响极大,对白色的忠实运用是其早期建筑最显著的特征,这种风格上的纯粹性在建筑界独树一帜。迈耶的早期作品史密斯住宅,建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其与道格拉斯住宅奠定了迈耶的“白色派”教父地位,并助其一举荣获第六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2 案例分析
史密斯住宅是迈耶于1965年至1967年间设计并建成的一座临海私宅,业主注重生活品质,家庭构成相对简单,对住宅的设计需求偏于空间的整合利用以及体感的深度推敲。由于迈耶相当推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在史密斯住宅中,如结构体系、空间形态、色彩搭配等都延续了现代建筑的语言及思想。
2.1选址与环境分析
业主购买的地块从属于达瑞安镇,远离市区,是长岛海湾边界的海岸平原中一处较为平缓的海滨坡地,地处于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地理坐标北纬41.0545181°、西经73.455987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均温约为21-24℃,冬季均温稍低于0℃,是气候宜人的夏季休养地。
地块所处位置直面海岸,中央地势相对低平规整,周边高大乔木林立。南侧地势北高南低向海缓倾,延伸入海形成坡地,坡顶满覆草坪,坡壁岩体稳固。穿行于岛岸间的超级绿道通过地块北侧的陡坡坡顶,地块东侧紧邻一处小湾。根据地块的基础条件以及业主的相关需求,迈耶将建筑设置为四段式环境层次,即:
① 地块北侧陡坡顶部的车道、车库及乔木、灌木构成第一密集层;
② 地块北侧陡坡坡壁及主体建筑间的庭院构成第一稀疏层;
③ 地块中央的建筑主体及灌木草坪构成第二密集层;
④ 地块南侧的缓坡及辽阔的海面构成第二稀疏层。
以此疏密相间的环境层次序列性,将自然形态中的水平要素、垂直要素与主体建筑相结合,放弃了将建筑设置于地势顶端,而是将建筑置于滨海坡地的中段平缓层,通过陡降-平缓-缓降的地势起伏节奏以及建筑两旁几棵高大乔木的掩映,使建筑本体巧妙的融入自然环境中。
在地块范围内,从北往南的视线横纵层次均为天、树、屋,由南向北的视线横纵层次均为海、树、房,建筑始终处于环境的中心,迈耶又依据立体主义的精髓,通过利用车库、引道以及形体色彩设计将建筑与场地、环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2.2结构与构造分析
受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住宅体系以及雪铁龙住宅第一方案影响,迈耶在设计史密斯住宅时,将两种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同一建筑中组合运用,重拾这些为人们所遗忘近半个世纪的基本造型语汇,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逻辑,再度发掘它们对空间塑造的潜力。
住宅北半部分小体量集中式的功能性房间,采用多米诺住宅结构体系,即与平面彼此独立的结构系统,墙体既围合分隔空间又承接其上楼板,由此获得相对自由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组合。建筑的背海面以及两侧面墙体北半部分为大面积实墙,墙面自由开窗的风格,同样得益于多米诺结构体系的墙体独立性,也是受柯布西耶“自由立面”的影响,可隐见朗香教堂的影子。混凝土外围护墙与木质内隔断承重墙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提升了功能性房间的私密性也满足了居住使用的保温隔热等需求。
住宅南半部分相对开敞、上下贯通的公共空间采用雪铁龙住宅结构体系,水平楼板通过四根独立的圆形钢柱及若干横向钢梁支撑,楼板前端悬挑,使得建筑向海面以及两侧面墙体南半部分的外表面与承重结构分离,将解放的外立面完全用于开窗,最大极限的提升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整体效果近于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大面积玻璃幕墙。
整座建筑以正几何元素的体、面、线进行穿插构图,组成简约规整的建筑形体。
2.3色彩与光影分析
在工业美学时期,勒?柯布西耶的一系列白色纯粹主义住宅,深表他“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受其深刻影响的迈耶也极具白色忠诚,但他对白色以及建筑周边环境与建筑相容性的解读却是不同。迈耶认为运用高明度中性色(白色)是为了造成与自然的对比,也是为了使自然光与空间交融,史密斯住宅、道格拉斯住宅都强烈表达出了迈耶的“白色定义”。
史密斯住宅外表通体使用白色,与周边环境呈天蓝、树绿、屋白、草绿、海蓝的色彩序列且依然处于绝对的中心,极具易见性,又与蓝天漂浮的白云、海面堆叠的浪花相呼应,使建筑完美的融合在自然环境中。相对外部的色彩完全统一,室内为了营造生活居住的舒适氛围,丰富了色彩的运用。客厅、起居室等大面积铺设橡木地板,散射南侧直达室内的阳光,使室内的光线柔和且温暖;内墙面虽与外墙面色彩保持一致,但点缀了诸多丰富颜色的几何形状挂饰,在单调的白色中融入了一些活泼灵动的气息;室内布置的家具也并不是通体纯白,在主色调为白色的基础上使用了黑色皮质、原色实木、亚麻地毯等质感极强的材料进行软化观感,提升整体室内环境格调。
迈耶认为白色带来的光线反射变化以及人为创造的阴影效果可以使人增强对空间的感受,提升对结构的感知。所以,其在史密斯住宅设计过程中,经由严谨的虚实对比推敲、细致的光变观察测算,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白色实墙组合交错的方式,并结合遮阳构造、烟道以及结构框架,最终营造出极富层次感的感官体验。不同季节的初晨曦光、正午烈阳以及黄昏暮色,配合着固定的影源,在变与不变的矛盾中,为业主呈现出动态的情调与惊喜。
3 思潮更迭
由于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彼得·埃森曼、查尔斯·加斯米、约翰·海杜克五人初期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以及对于白色、简单几何形体、重视建筑的形式和逻辑等设计理念的彼此认同,使他们成就了“纽约五人组”、“白色派”等头衔,并于1973年合著出版了《五个建筑师》一书,书中对于白色的运用推崇,也成为了一种思潮,在20世纪后期裂变爆发,大批知名的白色建筑纷纷出世。但随着五人对建筑的理解升华、设计风格的改变,白色派逐渐势微,最终被后现代主义的浪潮所掩盖。
参考文献:
[1]陈颢.浅议史密斯住宅[J].山西建筑,2008(01):48-49
[2]孙铭,李瑞玲.以住宅设计为例浅谈理查德?迈耶的建筑设计手法[D].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