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
安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资阳642350
抗生素是现代医学领域中常常提及的一种药物,尤其是在感染防治中,此类药物效果较为明显,随药理学不断发展,该类药物种类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则是在用药后我们身体所发出的求救信号,一旦出现抗生素用药不良,必须即刻入院急救,以免累及生命。下面,小编就抗生素不良反应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抗生素,降低其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ng)
此类抗生素有两种表现形式:①青霉素类。经阻滞机体细胞壁合成继而起到杀菌的作用,由于机体细胞缺乏细胞壁结构,青霉素对其无任何影响,同时限于青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备受患者青睐,但近些年此药物的不合理运用,使其不良反应数不胜数,具体表现: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如荨麻疹、白细胞降低、哮喘发作等;相对而言,毒性反应较少,但在静脉滴注给药中,可由于脑脊液浓度较高诱发抽搐、昏迷和重症精神症状等;赫氏反应旨在用药进行梅毒等疾病诊疗中因病原体致死,导致症状加重,治疗矛盾一般见于梅毒病人。②头孢菌素类。此类抗生素又被称为先锋霉素,属广谱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过敏反应有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该类抗生素休克近似于青霉素休克,可呈现出局部交叉过敏效应,所以,针对青霉素及过敏体质者,需谨慎使用;胃肠道反应也是其中一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低下等;另外,头孢菌素类药物能够影响肠道菌群,长时间应用可致菌群失调,导致维生素B族和K缺失;当然,二重感染也会出现,比如伪膜性肠炎等;血液系统疾病,因低凝血原酶症致使出血、戒酒硫样反应。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为合成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及依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等,其具较广的抗菌谱,使用便捷,用药后不良反应少。此药物病理机制为进行细菌核酸合成的显著抑制,不同于其他抗生素,其不会和其他抗菌素发生效应,出现交叉耐药性。正因如此,喹诺酮类抗生素现已成为临床研发及运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常见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
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此类不良反应极为常见,据统计,约有3%~5%病人在服用此类抗生素时会出现腹部隐痛、恶心及腹泻等胃肠道不良症状。近几年,伴随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出现,胃肠道反应出现一定下降趋势,即便是出现了,症状也是轻微的,只要在医嘱指导下进行用药,且于餐前用药,从一定程度上讲,大部分病人不会出现这一反应。②过敏效应。少数病人有皮疹、荨麻疹等过敏表现,相较于其他抗生素,其过敏可能性较低,且无严重过敏反应,如休克等。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即刻停药,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药西替利嗪,或者采取糖皮质激素,这样可以改善症状,削弱过敏反应。③中枢神经。数据表明,病人在采取第三代喹诺酮类药诊治时,约为2%病人会有嗜睡、头晕及肢体轻微麻木等表现,考虑是用药剂量过大及服药持续时间过长所致。因喹诺酮类药能够从血脑屏障中透过,假设一次性用药过多,在其流经血脑屏障时,药物量会大幅度增加,继而对大脑边缘相关功能产生影响,诱发神经系统症状,所以在实际用药时,需对用量严格限制,不能擅自增量亦或是降低频率;重视用药时间,通常喹诺酮药物使用时间在7d内最为合适,如若用药期间有上述征兆,需将剂量下调,特殊情况停药。④血糖异常。这一不良反应多见于加替沙星,比如症状性低血糖及高血糖症。重症血糖异常,如低血糖昏迷、精神状态等,虽极个别会使病人失去生命,但若能及时得到处理,绝大部分还是可以逆转的。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主要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及克拉霉素等。不良反应:①肝脏毒害反应。剂量正常下,药物对肝脏有轻微的毒害效应,长时间使用会诱发胆汁淤积,肝酶增升等,不过可在停药后自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琥乙红霉素及阿奇霉素等经酯化后的药物毒害性更强,尽可能短期且少量使用,特别是肝功能损伤者慎用。②过敏反应。药热、荨麻疹及药疹等,症状加重需即刻停药。③局部刺激。以注射用药会诱发局部刺激,因此,此类药物禁忌肌注,采取静脉给药能够诱起静脉炎,因此,需将静滴液稀释在0.1%以下,注重滴注速度。④前庭系统。采取静脉用药有耳鸣和听觉障碍等表现,停药亦或是降低药量后恢复。⑤阻滞茶碱代谢。此类药物能够进行茶碱正常代谢的积极阻滞,因此不能与氨茶碱类药联用,以免引起中毒,累及生命,如若非要使用,需入院采取茶碱浓度测定。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神经肌肉阻滞:用药后因药物对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进程发挥抑制作用,继而诱发神经肌肉阻滞,不多见,但危害性极大。一旦发生可有手足麻木、舌颤等表现,有时候极易将其与脑膜炎惊厥相混淆。
肾毒性:此类不良反应对早产儿及老年人危害性极大,主要对近曲肾小管产生损伤,不影响肾小球。
耳蜗神经受损:伴听力降低、耳鸣及头晕等表现。
结语:
关于“抗生素不良反应汇总,超实用!”的内容小编就先介绍到这里,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抗生素应用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其不良用药反应亦在随之增多,需严格掌握不同抗生素使用禁忌,降低其各种不良反应,确保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