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铠铠
杭州普洛赛斯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5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对公布环境信息需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信息公开的最直接表现是发布环境报告书。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年来部分省市环境信息公开情况,尤其是着重分析了环境报告制度发展与管理经验,总结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存主要问题。借鉴国外报告书制度经验,提出我国实施环境报告书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报告;保障机制;建议
引言
对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是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对环境信息公开的最直接表现是发布环境报告书。随着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对于获得相关环境信息,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众通过获得单位及时、详细、真实、客观的环境信息,不仅有利于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也有利于促进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实现与社会及相关方之间的环境信息交流,也是环保监察部门对进行环境管理的新途径。
目前,我国现阶段推行的环境信息公开采用的是“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管理办法来监督和鼓励公开环境信息。《清洁生产促进法》(主席令第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9号)中明确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要求。环境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
1.环境报告制度研究
(1)发布方式
环境报告书发布方式通常采取两种渠道:一是政府公开,二是单位自主公开。政府公开是由当地环保部门通过召开重点单位环境信息发布会,集中发布环境报告书。单位自主公开是各单位在各自网站公开环境报告书电子版、印发环境报告书纸质单行本等。
(2)主要内容
环境报告书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概况、环境管理状况、环保目标、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等内容。在报告书中,对于自身制定的环保目标及完成情况需进行量化说明,介绍完成年度环保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与措施,并制定下一年度环保目标。
(3)管理方式
环保局鼓励自愿公开环境信息,为社会公众和间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环境报告由负主体责任,环保部门进行审核把关。环保部门对进行培训,要求报告中不能仅是对绩效宣传,还需要有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报告等。目前环境报告大多由自行编制,个别由第三方专业公司承担或提供环保咨询服务。为激励广大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发布环境报告工作会与“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挂钩,或与部分环保治理资金等补贴结合
2.环境信息公开现存问题
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2000年之后才陆续有一些大型公布其在中国的环境信息。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向社会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2012年和2013年分别有617家和665家上市公司采取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发布了环境信息内容“评价报告”显示,2010年一2012年3年里,发布环境报告书数量呈上升趋势,但积极性依旧不高。2010年,样本中发布环境报告7家、2011年11家、2012年18家、2013年16家。
(1)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简单
从2011年后报告书内容来看,大部分能够做到依据《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HJ617-2011)要求编制报告,环境信息清晰明确。但从《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中涉及到的发布环境信息的600余家公示内容情况来看,采取其他形式公布环境信息的多数报喜不报忧,总体上规避披露的负面信息。同时,40%左右的环境信息披露部分为简单陈述,没有足够数据等的支撑,描述概念化,介绍表面化,泛泛而谈,尚不能满足利益相关方对信息的实质性期望和诉求。
(2)环境信息公信力低
目前多数环境信息的披露及报告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验,报告质量及信息公开的公信力有待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可比性、准确性需进一步提高。
披露具体的绩效数据等不足,更缺乏同行业及国内外标准的比较。同时,环境信息大多没有说明其数据测量方法及计算基础,无法判断其准确性。
3.我国实施环境报告书制度的建议
3.1建立环境报告书发布与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环境报告书发布和管理体系,从政策或规范上规定发布主体、监管单位、发布程序、审查验证、培训学习等。今后逐步规范环境报告管理的各个环节,将来作为一项必要制度延续下去。
(1)发布主体:制定法规,明确需要强制和自愿发布环境报告的主体。建议将国家重点监控以及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作为强制发布环境报告的主体。
鼓励上市公司和大型发布环境报告,可在其环境信用评价、环保相关审批办理中予以倾斜,同时也可以提升公众形象。
(2)监管单位:由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负责对环境报告的监督和管理。此外,要发挥社会公众、环保组织的积极性,全面的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
(3)发布程序:由每年年初编制上一年度环境报告,经第三方评审并通过后,发布在当地环保部门网站或网站,接受公众查阅,并对公众提出的异议及时给与答复。
(4)审查验证:以独立学者或是有影响力的环境机构作为审查验证方,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环境报告书编制过程和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出具审查报告,并刊载在环境报告书中,与报告文本同时公示。
3.2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激励机制及惩罚机制。对于主动公开环境报告,并且公开信息数据全面准确、报告质量良好的,可采取激励措施,如:优先安排
环保专项资金或者其他资金补助;优先授予环保部门评奖荣誉称号等。对于未按要求进行环境报告的,可借鉴世界银行设计的环境行为分级方法,将该环境信息级别降为较深的颜色并予以发布等惩罚措施。
3.3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和发布网站
建立环境信息公众网络,在专业门户网站上公布所有的环境报告书,便于公众查阅。同时,建立环境行为数据库和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环保部门内部不同机构间和环保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间的联动能力建设,确保环境信息数据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公布,并实现对环境信息公开的动态评估和跟踪管理。
3.4报告书制度要与现有环境管理手段相衔接
环境报告书制度不是完全独立于现行的环境管理和管理制度之外,而是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一种延伸。因此,必须要与现行的管理制度衔接紧密,如把的环境守法、被投诉记录等纳入环境报告书的内容,结合IS014000认证制度等,使环境报告书成为一项基本的环境管理手段。
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监督的信息公开中来。公众的反馈将给各种激励和惩罚的动力和压力,促使改进生产工艺和水平,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公布环境信息需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信息公开的最直接表现是发布环境报告书。研究指出,环境报告制度在国外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快速发展为环境报告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首先应建立环境报告书发布与管理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激励机制及惩罚机制;再者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和发布网站;最后要报告书制度与现有环境管理手段相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2014年、2015年
[2]环境保护部HJ617一2016《环境报告书编制导Aid》.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