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征
深圳市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以惠阳振业城项目的微墅设计为例,研究分析了滨水型微墅院落空间营造的重要性和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滨水景观资源,进行院落营造的基本策略,试图探索一些适合当今中国的院落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微墅 滨水型 院落 院落情节 营造策略
微墅顾名思义即微型别墅,是近年来在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投资、微单等各类“微”形态影响下,在房地产市场推出的全新概念。微墅以其较小的户型面积、较低的购房总价,让更多年轻的中产阶级群体可以圆一个别墅梦。同时,水乃万物之源,人类自古有逐水而居的行为,滨水区域处在水环境和陆地环境的交叉地带,受到来自两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水域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气候、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1]。因此,滨水型微墅以其优越独特的景观资源,必然成为住宅市场中十分珍稀的产品。
惠阳振业城项目地处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属于临深片区一小时生活圈范围之内,而其中的E1组团的微墅项目(后文称微墅项目)又毗邻小区中心湖面,非常适合于打造优质的滨水型微墅产品(图1)。本文从院落营造的视角出发,对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力图研究出一些滨水型微墅院落空间设计的新策略。
一、基本概念
何为院落?我们将庭院和房屋结合而成的建筑形式称为院落。院落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庭院”。古代文献中关于“庭”和“院”的解释有很多,但是总结归纳之后他们阐述的含义是相同的。“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在《玉海》中的:“堂下至口,谓之庭”,意思是堂室至院门的空间。而“院”代表性的解释出现在《辞海》中:“院者”周垣也,意思是,凡是周围有墙垣围绕的就可以称为“院”[2](图2)。
.png)
二、院落情节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院落情节。院落是中国传统住宅中最为重要的成分,院落空间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3]。院落承载的是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追求,“院”作为一个单位,表达的是一个“宇宙单元”, 将人、田、地、自然组成了一个小宇宙 , 人们在自己的院子中可以亲历宇宙四时的变更、天气的变化。中国院落连续变化,人们可以在不断重复的院落空间、不断交替的室内外空间变化中,感受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轮回。这种时空循环变化,或称时空同构是中国院落最为深刻的内在特征[4]。因此,现代中国人描绘理想的居住环境,大多都离不开对院落的想象。
三、特点分析
通过分析微墅产品自身条件的约束,以及购买群体特殊的需求,可以发现其院落营造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尺度适宜、布局精致。微墅的建筑面积较小,一般在200平米以下,户均用地也相对紧张。因此其院落营造不追求大尺度的空间效果,但讲求各个院子尺度怡人、布置精致,既体现出年轻人崇尚简约、实用的生活态度,也符合节能节地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多庭院组合。不同的庭院空间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因而微墅的院落注重多庭院空间的划分和组合,既为室内房间提供更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又增加了室外空间的变化与趣味性。
3、独门独户,有天有地。微墅较其他类型的别墅虽组团内户数较多,但都力图打造了一个有天有地的独立建筑和院子,私密感较强,满足都市人找寻一片清净悠闲生活居所的愿景。
4、多灰色空间。因建筑面积计算的原因,可以算一半面积或者不计面积的阳台、露天、连廊等灰空间在微墅中被大量使用。这些元素既扩充了总面积较小的微墅的使用面积,又是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增强了建筑亲近自然的多层次体验。
四、营造策略
1、多层次的院落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中国传统民居多层次院落空间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在空间组织上的反映[5]。微墅院落的设计既要适应人们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也要满足中国人传统思维的精神需求,其关键在于如何营造多层次的院落空间,以及围绕院子的合理的空间组织。遵循传统 “前庭后院”的空间组织模式,微墅的庭院按照空间秩序大致可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和侧院等,不同类型的院落空间承担着各自作为住宅生活功能的不同作用。多层次的院落空间组织,体现在建筑空间设计上即以一个或多个庭院空间为中心展开空间序列,使各室内空间功能自然地穿插组合在庭院的周围,从而将多样的建筑要素、散布凌乱的动线和空间高度统一起来,联系成一个聚合的整体,让庭院成为这一整体空间组织的核心和枢纽。
微墅项目的院落营造形式非常丰富,整个院落空间的组织是以内部中院为中心展开,客厅、卧室等各主要功能房间均围绕中院布置,这种内向封闭型院落空间满足了传统家族式生活交流方式对私密性的需要。同时,在建筑内部交通主动线上依次布置前院、中院和后院,在次动线上布置了侧院。这些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等级功能、不同对外开放程度的院落合理的组合在一起,一方面使建筑内部拥有既动静分离又彼此联系的丰富的院落空间体验,另一方面也使得庭院空间成为室内空间感受的拓展,让建筑与毗邻的道路、水景、邻里之间构成了相互融合的和谐关系,住宅内的活力因此得以提升(图3)。
2、注重滨水体验
人是体验滨水的主体,而人的天性又亲水,大家平时就喜爱在有水的地方靠近自然,感悟自然的美。滨水的院落就是最佳的亲水体验场所。增加院落滨水体验的重点是建立临水建筑与院落、以及院落与毗邻水体环境的关系。这两者各自独立,可自成体系,但两者交相辉映又会给使用者带来更高质、更丰富的体验,研究两者的关系则成为研究院落滨水体验的重要内容。
(1)临水建筑与院落的关系
在临水建筑与院落中,人们的各种活动包括亲水活动可以在两者及两者之间转换进行。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在建筑内部观看滨水环境景观,又可脱离建筑单体在庭院中亲身体验滨水生活的乐趣,还可以在水体对岸欣赏滨水建筑在自然环境映衬下的建筑形象。建筑、院落与水体交互交融,彼此叠加了人们形成的滨水印象和体验。
微墅项目中180平米户型的微墅,其临水一侧的庭院巧妙地采用了“凹”字型半围合的布局方式。这样地做法既可以在有限的临水面宽为建筑争取了更长的滨水景观面,使用者在室内从一层到二层、从客厅餐厅到卧室,均可以多视角欣赏湖面地自然环境景观,而不会被外界刮风下雨等的不利因素所影响;又通过建筑围合出一个半封闭半开敞的庭院空间,天气晴朗时在院中撑起一把阳伞,这里成了更私密的家庭室外临水交流和聚会的场所,使得使用者能够获得更有趣的滨水生活。此外,曲折的临水界面也打破了联排式建筑临水面较长的单调感,提升了滨水建筑亲近自然的形象(图4)。
(2)院落与水面的关系
院落是建筑和水面的过渡空间和联系空间,人们可以在院落内部享受开阔的水面带来的视觉盛宴,享受从水畔吹来的微风拂面,倾听水岸边树木虫草这些来自自然的合奏曲,在都市中压抑的心情立刻豁然开朗。处理好院子与水面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将院落与水面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做到完全融合,让使用者与水体环境可以更加亲密的接触。
微墅项目的后院紧邻水面,为了使其与水面拥有更充分的接触,设计师将院子直接延伸至水面上,并采用了三面围合、一侧朝向水面打开的形式,取消院子与水面之间围墙、植物等分隔物,形成了与水面的无缝衔接。每户院子都设置有架空在水上的亲水平台,使人可以直接来到水边,参与岸边垂钓或者泛舟水上等休闲活动,使临水院落更有活力(图5)。
.png)
3、灰空间的引入
19世纪70年代,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先生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利休灰”思想的影响下,结合传统建筑学空间设计的思想,开创了“灰空间”的理论。他阐述这个“灰空间”,就是“缘空间”,即室内外空间、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之间的一个空间,“缘”谓之连接之意。当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共存的情况下彼此渗透交融,产生了一种无法辨别室内外,亦此亦彼的暧昧的空间就是“灰空间”,它具备了除内与外的第三种空间元素,是介乎于内外之间的第三领域[6][7]。滨水建筑注重于建筑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而建筑中的灰空间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较好的改善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它虽然介乎于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之间,但是既不孤立这两个空间又不对其产生任何约束,形成一种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媒介空间、连接空间[8]。
微墅项目设计广泛地运用了灰空间的概念,在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院落之间增加了许多阳台、露台、架空走廊等灰空间元素,如在微墅临水一侧的二层客厅、卧室外都设计了大尺度的阳台和露台,在室内与院落之间增加了一个空间层次,人们通过这个渠道与水景接触,即使遇上阴雨天气也可以坐下来静心欣赏湖面四季变化的自然景象(图6)。又如在微墅的中间内院周边设计了连续的单边架空走廊,既在交通上将各功能房间联系起来,又提供了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和缓冲空间。当阴雨天走廊外“日休灰的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此种景象不禁让人联想起皖南民居天井“四水归堂”的东方韵味(图3)。
五、结语
微墅是现代年轻人冲出城市的禁锢, 追求回归自然的新型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随着大城市市政建设向临近市郊的不断延伸,将使远郊微墅的交通更为便捷,未来微墅产品势必会在临大城市周边更多的出现。
通过以上对滨水型微墅院落设计的分析,不难发现院落营造对提高微墅品质的重要性。精心打造的院落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使人们产生归宿感、安全感,带给人们田园化的生活感受。今后建筑师们将不断探索适应当今中国的院落营造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新诠释当代中国人的院落情节。
参考文献
[1] 郭红雨.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华中建筑,1998(03):75-77.
[2] 沈纳新. 解读《归去来兮辞》中的“庭院”. 语文月刊, 2020(01):70-71.
[3] 戴静. 对“院”的执著——肖诚设计印象. 住区,2011(01): 82-85.
[4] 龙宏. 传统住居空间——“院落空间”探析.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03):10-13.
[5] 谢珂、谢震林. 徽州古民居内部空间秩序的社会文化观念形态体现. 工业建筑,2014(05):5-8.
[6] 马国馨. “走自己的路”——记黑川纪章. 世界建筑,1984(06):118-125
[7] 冯汉华. “灰空间”——模糊的美. 建材与装饰,2007(08):5-7.
[8] 蒋勇. “中介空间”丰富建筑的艺术内涵. 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0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