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初探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李泽民
[导读] 摘要:在传统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云南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  650106
        摘要:在传统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文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生态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改革的原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控制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并利用资源和环境运输能力实现了城市化。它限制了发展规模,并将生态和环境空间用作城市。优化布局,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从四个方面指导城市发展,并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讨论以生态为导向的城乡规划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导向;城市规划变革
        前言:由于城市化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土地资源使用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结构将产生重大变化。由于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多种管理方法和环境保护概念的有效关注,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扩张和自然资源开发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作为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当前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相互变化可以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与城市规划的发展相一致,并改善自然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利用总体规划是相互独立的,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规划和完善过程中,应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效过渡,以确保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应保护土地资源。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生态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改革的原因
        1.1传统的城乡规划中的不足和缺陷
        城乡规划主要是为了全面部署城市的未来布局和建设,是城市建设过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有效依据。由于在传统的城乡规划中过分强调经济建设,人们的发展愿望不断扩大,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城市发展的秩序却被打乱了。另外,传统的城乡规划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和人口规划上,科学依据和合理性不强,资源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环节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传统的城乡规划是由建设用地计划决定的,没有合理的生态条件布局,无法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严重破坏了生态用地。
        1.2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太大
        如果可以在整个城乡规划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进行具体评估,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规划的副作用,并且可以恢复和限制城市规划过程。随着国家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实施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以实现城市环境的整体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结合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城市实际环境运输能力,综合规划体系,提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此外,城市生态,低碳等环境保护计划,特别是在各级城乡规划过程中,已逐渐被人们逐步实施,导致相关技术的空前发展。由于目前的计划数量庞大,项目数量众多,因此对相关计划产生了持久影响,如果不能适当协调,将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具体策略
        2.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控制城市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城市发展一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并获得干净的水是最基本的城市生活要求。近年来,许多城市特别是许多发达城市开始出现资源稀缺的情况,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日益突出,烟雾的出现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例如,北京于2013年开始进行空气测量,年平均PM2.5浓度达到89.5ug /m³,与2012年相比,空气质量标准超过156%,也使PM2.5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主要城市发展的重大挑战。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将环境质量合规管理纳入城市规划工作,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准确地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并引领城市健康。发展道路。
        例如,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北京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为主要原则,将清洁空气和全面的社会经济协调作为城市规划的愿景,并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改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2.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城市发展规模
        2.2.1多目标约束下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对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的运输能力的分析表明,许多城市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生态资源的极限和资源运输能力的极限。如果限制条件超出原始标准,则会出现更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且很难解决。因此,每个城市都在人口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立足,有效地阐明了城市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保持一定时期和范围,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了环境功能的缺陷。需要促进城市资源结构。推动城市规划改革。此外,在新的城市化背景下,有可能为许多目标建立一个全面的承载能力模型,并建立一个控制矩阵,为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提供基础。
        2.2.2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约束
        每个城市在开发过程中对运输空气和水等环境的能力都有严格的限制,以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反算,并确定最适合城市提出城乡建设的人口规模。可用作计划土地用途的控制目标。另外,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协调能源结构产业,有可能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减轻经济改善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实现综合发展。
        2.3以生态环境空间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
        首先,需要合理保护生态土地规模。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拥有可利用的森林和河流系统等。城市均有关部门可以对这些有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冲突矩阵,使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关系合理化,使整个生态合理化。在普通生态区中,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网络,有关部门需要合理规划和考虑生态用地总量,才能确定最终结果,增加生态用地比例,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其次,在城乡规划改革过程中,可以采用生态红线设计达到合理的生态空间约束。同时,有必要共同强调规划和管理任务,在生态红线规划过程中,地方政府还需要出台配套管理政策,针对不同层次和地区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实现效益和环境。
        2.4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引导城市发展
        首先,需要将城乡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全部任务纳入整体改革过程,以正确预测和评估环境风险,并识别环境污染危害。污染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损失。此外,每个城市都需要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改变以前广泛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充分调整污染物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生态破坏等问题。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技术创新逐步提高终端治理的水平,实现多方面的方法和多种效果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例如,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中,由于不同的利益发展目标,污染物处理标准和工艺选择存在差异,并且尚未建立用于废物处置的公共废物处理设施。因此,每个城市都需要在城市地区开放壁垒,并通过资源共享最大化其收益。
        总结:在当前全面深入的改革发展背景下,实现中国生态建设中的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城乡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当今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关键措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创新建设逐步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逐渐体现了现代城市化的城市化理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与当前的城市化建设理念紧密联系,在实际建设中要充分体现这一城市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章锦河,孙九霞,万绪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08):1409-1421.
        [2]杨秋惠.空间发展、管制与变革——国内外“城市开发边界”发展评述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5(03):46-54.
        [3]赵丹,何永.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4-38
        [4]赵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