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23212619900127XXXX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就是合理地将水资源进行规划,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建设工程。在过去的水利项目施工中,施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对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受这种不利环境的影响,生态水利工程应运而生。其适应了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新时代的水利工程不仅要在经济上体现价值,还要更好的保护环境,减少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需要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最终既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又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双丰收。
关键词:生态理念;水利工程;工程设计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田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有的生产生活需求,需要对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升级,满足现有的实际生活需要。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农田管理模式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生态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满足现有基础水利功能前提下,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最大限度降低因为水利工程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依托于水利建设。具体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尊重水利建设是城市发展与建设需求的同时,还要正确对待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尤其是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并且调整水域环境,确保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调整原有水利建设体制,提高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提高水域安全,改善生态结构。严格按照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展开设计,帮助水利建设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并且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尊重水利工程对城市安全的责任。水利工程帮助城市有效预防洪。
2 发展生态农田水利工程的现实意义
一是生态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的概念,也是一种具备经济性、节约性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其原则是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使得开发、保护和治理有机结合,保证环境最大程度得以保护。当前为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提出生态水利灌溉工程,最大化利用水资源。而生态水利灌溉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效地保证我国的综合国力,符合生态建设的目标,实现了国内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灌溉既保证了农业的基本灌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生活成本,同时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排除不必要的人工成本和损耗,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需明确是哪个环节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并给以重视。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以往的气象资料不能满足对现有农业的发展,并伴有旱涝灾害。因此,水利设施建设变得至关重要。当气象灾害来临时,如果没有必要的准备,便会给农业和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时会危及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无法预知的严重后果。水利工程建设会有效的降低灾害,成为人民群众的保护屏障,同时也可能促进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生态理念下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举措
3.1 岸坡防护设计
由于现场环境具备一定复杂性,在对岸坡进行防护设计时,需要根据该特点进行分析,满足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避免因施工因素对实际环境(动物栖息避难、植物生长等)造成破坏,重要的是必须要保证工程与环境能够处于平衡状态,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保证给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环境,减少对混凝土等不具备透水功能材料的使用,最大化保证环境和工程和谐共处,相互促进发展。
3.2 河道生态治理堤坝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生态景观河流的认知也随之更新,在生态治理模式方面不仅要综合考虑河流景观、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局限于资源和防洪方面,要将人、河、自然三个方向统筹考虑,最终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协调共同发展。河流的规划治理需要把全河流实施个统筹规划,需要融合河流区域内人口、水文地质条件、经济发展现状。河道的防洪工程建设要利用河道自身的天然峭壁、岸坎实施立体式构建。对于修复河流,为了不影响中下游水源利用,对区间再生水源的开发利用本着多渠道化的开源方成,对废旧坝堰不具备使用功能的应予以改建。在进行清理修复河道时采取“宜宽则宽、宜弯则弯”的原则,尽量采用蜿盘旋曲线,因势导流恢复河流的自然属性。
3.3 完善基础模块设计
首先在防洪方面的设计中,要基于对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分析,来确定适合的生态环境协调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生态工程经济价值的测算,最终制定出客观的生态评价体系。将以往已建立的生态评定作为基础,同时将海岸、湖泊、河流生态系统及与之相联系的生物及人群也纳入到评价指标中,通过构建更为全面的系统,来统一对生态走廊的相关物种进行规划和安排。在实施水文工程建设之前,技术人员应充分深入工程实施区域,进行较为全面的地质和生态系统的了解调查,掌握充分的基础信息,从而使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其次,需遵循河流同质化的特征设置堤岸线,并按照河流以往的流动规律实施后续的工程项目,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河流流域的原状。当确定好堤坝间的距离后,便可按照等宽的原则统筹分析土地的利用方式与生态的关系、防护工程与生态的相互作用等。此后按照地区具体的洪水量来设置植被的宽度,促进生物的生长和河水自净能力的发挥。在设计堤岸外观时,还需按照工程在渗漏和恢复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倾向于选择原始的缓坡或者材料参与施工。
3.4 水文环境勘测
水利工程建设与施工区域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必须准备完善的工程设计规划、全面的勘测水文环境等基本资料,基于水文资料设计合理的水利工程,其原则上是对水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大限度提高对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水文环境的具体情况随着环境区域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单一靠经验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只有了解当地的水文环境,才能建设符合当地水环境发展的水利工程。通过专业人员采集当地的水文环境资料,不仅限于查阅相关的文献和网上查询搜索,还要通过对该地区居民进行走访式咨询,对水文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专业手段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含水量进行实地检验和测量,保证水文资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5 构建生态水网
生态水网是生态水利工程中的主要内容,要想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河道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水网。构建生态水网,能实现现代化水网工程建设,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相关工作人员在建设生态水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充分体现出科学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类水资源进行有效调度,从而实现河道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河道的建设提供保障。
结束语
为保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有了一定的提高。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提高对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促进环境与生产的互利协调发展,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科学发展,最大化降低对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合理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龙.绿色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框架思路构建 [J].四川水泥,2019(5):97.
[2] 高志伟.水利工程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方式的影响与应对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18(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