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城际轨道不但能使城市带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还能使人口密集区的交通压力得到进一步的缓解。本篇文章主要对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方案
前言
在轨道交通中,城际轨道交通属于一个新兴的类别,其主要是对城际之间的交通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城际轨道交通属于一种新型的模式,其能为城市居民在两个相邻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该交通模式在进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得到交通信号系统的全面支持,因此对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非常重要。
1、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要求
1.1、高度自动化
相较于正常的公路、铁路交通而言,城际轨道交通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公路交通以及铁路交通在进行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具备悠久的历史,并且公路交通的管理内容相对丰富,例如市区限速等,而铁路交通不但具备运输里程长的特点,其本身的功能范围也更加宽广,由此可见基于固有信号的模式,这两类交通可以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但是城际轨道交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虽然功能性相对较强,但是针对的都是旅客的实际运输,此外,该交通还具备模式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不论是实际的管理模式,还是对于交通信号系统的设计,都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针对性,因此将自动化的系统应用进来,更能满足城际轨道交通的实际发展需求。
1.2、具备控制功能
在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控制功能。城际轨道交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现场情况,将相应的信号给定,进而使相应的工作可以循规蹈矩的进行。举例来讲,当两列列车处于轨道交叉口时,又处于同步接近的状态时,针对此种情况,交通信号灯可以将信号进行变更,则其中某一列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就会将速度减缓,进而使两列车碰撞的行为得以有效的避免。
1.3、具备监控功能
在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最核心的功能就是监控功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监控系统的能力进一步进行优化,进而使其自身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就监控功能而言,其能对实际运行的列车进行实时的监控,对每一列列车的速度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能对列车的载客情况进行明确,与此同时,其还能对列车的进路命令进行自动的下达,进而使列车的实际运行遵循规定的运行时刻表,最终使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4具备多环境适应性
在对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多环境适应性属于附加的要求,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对不同的工作环境进行适应,进而使适当的信号给定得到保证,最终使城际轨道交通的要求得以满足。在以往的模式下,交通信号系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磁场的干扰问题,进而使传输的速度进一步减慢,将新的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应用进来,其不但具备超高的抗干扰能力,还能对磁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应对。
2、初步设计方案与模拟实验
2.1、初步设计方案
在对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进行初步方案的设计时,要对车载和基站的连接系统进行设计,并且将无线和有线这两种通信方式应用进来,进而对活动进行控制。就基站而言,要以固定的距离为实际的出发点,进而对间隔进行相应的建设,其核心的设施,不但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基础,还将线路、输出系统以及传感器作为辅助,进而使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一体机得以建设。将集成技术应用进来,不但能将每一个功能的模块全面融合在一起,计算机还能对相应的程序进行实时的记忆,进而对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相应的信息,将各类指令进行全面的下达;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各式各类的信息收集进来,并且将线路应用进来,使计算机和基站连接在一起,最终使其广泛的分布在轨道之上;输出系统主要的负责内容,就是对计算机下达的命令进行执行,信号发射器就是其核心,如果计算机对一列车的行驶状态进行判断时,并且判断其应该进行减速,则首先会将指令下达给输出系统,而信号发射器会通过固定频率的方式,将信息全面发射出去,相应的列车接受到指令之后,就会进行减速的操作。线路不仅是有线通信的主要工具,更是各个模块设施的连接桥梁。就车载系统而言,其也是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基础,将信号加强器、滤波器以及输出系统作为主要的辅助,计算机可以对信号接收设备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识别,并且根据实际的信号将指令全面下达;而信号加强器和滤波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使后续的读取和识别更加方便;输出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转化信号,使其通过数字化的设备更直观的显示出来。
2.2、模拟实验
2.2.1、实验内容与过程
将实验一共分为四组,其中第一组实验,磁场环境非常良好,没有任何的干扰,将基站的距离进行分别的调整,为0.5倍、1倍、2倍;对于通讯的调整方式有两种,即无线和有线;列车的实际速度,分别为0.5倍、1倍、2倍,基于此,不但要对信号的实际接收时间进行观察,还要对信号的可辨识度进行观察,不仅如此,还要对系统环境的适应性进行观察。
第二组实验,对基站的距离进行默认,保持不变,对磁场的环境进行调整,使其处于三种状态,即微弱干扰、中等干扰和强干扰;对于通讯的调整方式有两种,即无线和有线;列车的实际速度,分别为0.5倍、1倍、2倍,基于此,不但要对信号的实际接收时间进行观察,还要对信号的可辨识度进行观察,不仅如此,还要对系统环境的适应性进行观察。
第三组实验,对通信方式进行默认,保持不变,对磁场的环境进行调整,使其处于三种状态,即微弱干扰、中等干扰和强干扰;将基站的距离进行分别的调整,为0.5倍、1倍、2倍;列车的实际速度,分别为0.5倍、1倍、2倍,基于此,不但要对信号的实际接收时间进行观察,还要对信号的可辨识度进行观察,不仅如此,还要对系统环境的适应性进行观察。
第四组实验,对列车的速度进行默认,保持不变,对磁场的环境进行调整,使其处于三种状态,即微弱干扰、中等干扰和强干扰;将基站的距离进行分别的调整,为0.5倍、1倍、2倍;对于通讯的调整方式有两种,即无线和有线;基于此,不但要对信号的实际接收时间进行观察,还要对信号的可辨识度进行观察,不仅如此,还要对系统环境的适应性进行观察。
2.2.2、实验数据
如表1所示,为实验的数据。
.png)
3、结果分析
3.1、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能够独立工作
基于初步的设计方案,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以基站和车载系统作为实际的基础,通信的方式也各式各样,换句话来讲,该系统在进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具备独立性,不对固定线路依赖,是该系统最突出的一个优势。
3.2、设备之间的高效反应
基于强干扰的作用,基础的一体化设备和车载设备之间也可以在1.5s之内完成反应,其使初步设计方案中的高效率优势全面体现了出来。列车在进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举例来讲,路面破损等,反应的高效性可以使交通信号系统的信息传输及时性得到保证,进而使危险的发生概率进一步降低。
3.3、多种通信模式
就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而言,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无线通信和有线通讯和两种方式均应用了进来,可以使通信的实际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使通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仅如此,还能使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本篇文章对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在对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高度自动化的特点,还要具备控制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要具备监控功能和多环境适应性的特点,才能使系统实际运行的高效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钟恒.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J].科技风,2019(25):100.
[2]习博.城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10,46(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