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探究 娄仲友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娄仲友
[导读] 摘要:文章从水泥、骨料等角度入手,对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围绕拌和、浇筑与养护三个阶段,研究了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策略。
        身份证:63252119891113XXXX
        摘要:文章从水泥、骨料等角度入手,对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围绕拌和、浇筑与养护三个阶段,研究了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策略。
        关键词:水泥材料;拌和工艺;水利工程
        引言:水利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电力生产、防洪抗涝、农业支持、水源存蓄等多种重要设施职能,所以其建设规模长期处在增量扩大的发展状态。从目前来看,以混凝土防渗墙为代表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实践中,并受到了业内人员的广泛关注,进而逐步成为了水利施工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展开探究讨论。
        一、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要点
        (一)水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基于水利工程建设环境的特殊性,混凝土建筑在生产、投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风、雨、光照等多方面的自然侵袭。据此,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混凝土建筑在结构性、长寿性、抗蚀性、抗风化性等方面的性能稳定,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水泥原材料的质量把控。
        首先,施工单位在寻找水泥供应厂商时,应选择当地或业内有规模、有经验、有知名度的水泥生产厂,此类厂商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较为可靠,可基本满足常规性的工程施工材料需求。在此基础上,还需对目标厂商产品质量的相关证明资料进行采集了解,结合水利工程的具体设计需求,对水泥材料的合格质量、品种类型、强度等级、保质期限等参数作出评估,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材料供需的匹配性[1]。
        其次,在与优质厂商达成合作后,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切不可掉以轻心,而是应在水泥材料进场阶段实施严格、细致的检查复试,以合同协议、采购清单、工程图纸以及《通用硅酸盐水泥规范》(GB 175-2007)、《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15)等标准规定为依据,对水泥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审核。若发现水泥质量不合格,则不予进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避免低质的水泥原材料进入到施工活动当中,消除不必要的混凝土工程隐患。
        最后,进场验收合格后,便可对水泥原材料进行保存处理。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应将水泥材料置于专用的储罐或仓库当中,并按不同型号、不同规格进行分别放置,以避免水泥材料出现受潮、受热、混用等负面情况。同时,由于水泥材料的性质不甚稳定,所以若其存放时间达3个月以上,相关人员还需进行外观、坍落度、强度等指标的重新检验,以判断材料的可用性。如果发现水泥因长期静置而发生结块现象,则需要对水泥块进行破碎处理,再将其投入到拌和运用中。此外,水利工程建设周期内还可能遇到水泥不得不露天方式的特殊情况。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应选择地势高、环境相对干燥的地点存放水泥,并建立遮风挡雨的有效设施。若露天存放袋装水泥,则材料整体的码放高度应低于10袋,以免水泥袋因过度挤压而爆裂,引发水泥材料的质量损耗、浪费流失等问题。
        (二)混凝土骨料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的成分体系中,骨料主要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在实践运用中,通常将骨料分为细骨料与粗骨料两种。其中,前者多为砂砾,如海砂、河沙、山砂等;后者则为粒径较大的石料,如碎石、卵石等。在混凝土的配比拌和中,骨料的粒度、强度、类型、比例对混凝土成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若所选粗骨料的风化程度较严重,将会导致混凝土在拌和产出后带有多个细密的结构孔隙。

若把此类混凝土材料运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实践中,将大幅削弱混凝土建筑的防水抗渗能力。所以,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必须要对骨料的选用质量提起充分重视。一般情况下,水利施工中混凝土的细骨料以河砂为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海砂对水泥具有一定腐蚀性,不利于混凝土建筑的长寿保障。而山砂吸水性过强,且洁净度较低,无法满足水利工程高抗渗性的建筑材料要求。而粗骨料的各项参数应根据工程质量需求进行具体把控,其粒径通常不应超过混凝土建筑厚度的1/4。
        (三)外加剂的质量控制
        外加剂也是混凝土材料成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可按功能分为缓凝剂、早强剂、引气剂、防冻剂、减水剂等多种类型。在水利施工中,相关人员应根据建筑性能需求进行外加剂的科学选用。同时,鉴于目前外加剂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复杂状态,相关人员还应进行外加剂样品与骨料、水泥之间的相容性试验,并避免选择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厂家作为合作对象,以便充分保证拌和后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稳定。
        二、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工艺质量的控制要点
        (一)混凝土拌和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拌和正式开展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既有的水泥、骨料、添加剂、水等进行配比调试,以获得最佳的成分配合比,为混凝土建筑的高质量产出做出保障。其后,在拌和工艺的施工运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拌和时间进行精准控制,不宜过长或过短,达到各材料均匀混合的程度即可。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定期检查材料计量设备的数值精度,以免发生称量失误的情况,造成实际拌和中混凝土配合比的过度偏差。此外,在初步拌和完成后,要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试验检测,若坍落度未达合格标准,则应适当延长拌和工艺的周期时长,并对骨料比、水灰比进行科学控制[2]。
        (二)混凝土浇筑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拌和完毕并运输至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后,相关人员应尽快将其投用到浇筑施工当中,并保证混凝土在模板空间中的摊铺均匀、填充完整。为了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密度与强度,避免其结构内部出现气孔、离析等现象,应合适的振捣棒进行充分振捣,并避免振捣棒接触模板的板壁、下缘等部位,以防发生过振、漏振、漏浆等问题。若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则应对两层混凝土的浇筑间隔进行合理掌控,并在新层浇筑前对旧层进行再次振捣,以免形成明显分层,削弱混凝土建筑的结构完整性。
        (三)混凝土养护阶段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结束并检查合格后,还需对混凝土建筑进行保养维护处理。这一阶段极为关键,若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其将很可能受到高温、日晒、风吹、雨淋等外部侵袭,进而发生膨胀开裂、收缩变形等问题,严重损害水利工程中混凝土建筑的成果质量。所以,相关人员应做好混凝土的覆膜加护、洒水养护、遮光防护等工作,养护周期通常以2个月为宜。
        结论:总而言之,混凝土工程质量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施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周期的工作理念,对混凝土进行材料选择到完工养护的持续性、精细化质量管控,以保证混凝土持续符合施工要求,实现混凝土建筑成品价值的稳定发挥。
        参考文献:
        [1]徐公恩.水利施工中对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6):88.
        [2]常秋山.水利项目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地下水,2018,40(03):157-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