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510080
摘要: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就是在施工前对施工所在地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勘察调研,然后对工程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精准的评估,因为工程建设基础性较强,并且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可能会影响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和移民工程等建设,从而影响生态环境。基于此,以下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政经、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有能力去建造更大、更多的建筑物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但是随着工程的扩大,人们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给所处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若是能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发现并制定危险系数的报告,人们就能有效地作出预防和避免,减少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
1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
水工环地质涉及工程建设的全方面,从最初的规划立项到地基建设,最后建成后的维护保养。工程地质是为查明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相关的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可以说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基础。水文地质是通过研究当地水文地质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达到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解决水文因素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及提出防治方案。研究自然和人为造成的地质问题,运用地质知识和其他知识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三者在工程建设中贯彻整个过程,相互相成,从单独项目到成片地区工程,从个案形成地区典范,水工环已然作为各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全国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的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天然建筑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都有较大的要求,而水工环地质危险性评估可以在为项目建设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给其他相似项目作为参考。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作为生活工业中最重要的水资源,因此运用水工环能在工程建设的使用中缓解相关农业工业方面的压力。第一,结合当地地区背景地质条件和建设方法解决了因供水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第二,利用不同地区水资源分布和水位差实施饮水工程将水源送到一些缺水的地区;第三,因地制宜排水蓄水预防洪涝灾害;第四,促进各个地方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经验,促进多方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共同发展。
由于各地区地质情况不同,我们应从当地条件出发,认真研究,打好基础,做好测评工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勘测与评估,不仅加快发展工程建设,还应该与社会共享相关信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参考,由点到面促进工程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影响因素
2.1地质灾害因素的影响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在评估实践中,评估区域的地质环境对于评估结果有着直接影响。
对未发生或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是水工环研究中的关键,在对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雨自然情况或人类活动等激发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致灾体呈不稳定状态,预测地质灾害的范围、危害程度和危险性。根据当地现有地质条件,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的有岩溶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基坑边坡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同时工程本身也可能遭受着地质灾害的危害和破坏。
对已发生过地质灾害的现场也是要在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因此发生过地质灾害就成为影响水工环地质灾害评估的重要因素。在工程建设前期,调查施工现场是否曾发生多次地质灾害,根据地灾的类型判断该地区的土质结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荷载破坏,分析水、土、岩对后期项目建设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作业现场环境、人员活动、气候水文也是引发再生地质灾害的因素。
灾害评估人员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估,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降低施工难度,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基于此,在当前工程地质灾害评价中,就必须以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开工建设的前提,并且在整体评估中,坚持评估原则:(1)注重科学性原则,确保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注意整体性原则,即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多因素考虑,精确把控多个区域的内在联系,然后对灾害发生较多的区域进行划分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效性,促进水利工程有序发展。
2.2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环境条件是对水工环地质灾害评价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考量依据。从区域地质构造、当地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情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去调查研究,确定地层、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要了解水文地质信息,掌握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径流方向,通过对水成分检测,判定以后建筑的腐蚀程度。
以工程基坑为例,地下水对基坑的开挖主要涉及强度与稳定问题,又包含变形和渗流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其影响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可能引起锚杆或周围土体之间握裹力的降低从而降低抗拔力;
2、地下水的存在可能造成施工的困难,常常会使支护结构在嵌固深度不足条件下工作;
3、地下水的存在可能降低支护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4、地下水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潜蚀,严重时威胁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5、对于基底土质为粉土或砂土时,可能会造成基底的管涌或基坑隆起失效;
6、由于施工降水失当,造成基坑侧面变形过大,引起临近建筑、道路或地下设置的破坏。
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进行仔细的勘察和精准的分析,针对其对地形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雇佣专业的施工团队,最大程度上降低工程建设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这样就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发生的频率,减少相关的经济损失。
3高效开展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
3.1选择与专业机构合作
为提高评估工作的精准性,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可以尝试与更加专业的机构合作。实践评估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自身实力,分析需要评估区域的勘测难易程度,然后在众多专业机构中找到适合此次评估工作的机构,以保证评估高质量完成。专业检测单位的专业性更强,勘测结果更加准确,可以为评估提供精准的数据,以保障评估的科学型。专业机构拥有更专业的设备和仪器,可以从整体上分析区域的水工环境,给出精准的数据。
3.2完善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场的调查
随着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问题越发严重,以水利工程为例,我国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状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评估人员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保障水利工程稳定运行。实践过程中,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能够稳定、安全的落实,必须对危险性现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通过加强对现场的调查,确保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开展,从而有效分析与判断影响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因素。现场调查,需结合水利工程实际开展情况,满足具体要求,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优化现场调查。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研究资料,这时我们就要收集、整理与归纳调查资料,展开分析,根据资料内容得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场调查中需要注意哪些地质灾害类型和重点部位。这样一来,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最大化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保证现场调查工作稳定运行。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山区地形作为危险性评估调查的场地。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对山区地形有全面性的了解与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加深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场的了解,确保判断有效,保证制定出的评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有效性和针对性的优势。
3.3优化水文环境的勘察
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中,一定要科学地归类评估参考的依据,勘察对地质条件呈现最直观的数据,以此作为支撑后续评估的基础。对分析灾害形成原因的时候,也需要有科学标准,将灾害依照等级进行划分,才能准确地采取预防措施。但是我国水文环境勘测中所用的勘察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既要不断地学习国外优秀的理念,引进先进技术的方法,不断优化勘察技术,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勘测到更真实的数据,得出更合理的结果。使用勘测技术以及设备的时候,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并在思想上重视勘测,这样才能科学地勘察水文环境,加快勘测速度,提高勘察效率。
3.4提高监管力度
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除了要展开前期勘测和评估工作外,还需要对整个项目建设施工流程进行监控,在施工期间不断完善现场考察工作。通过对现场水工环地质进行分析、评估,判定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对地区勘察各项工作进行详细审查,充分了解整个地区的地质环境、完善当地环境监控条件,为危险性评估报告提供强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中,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水文环境等,针对这些一定要运用高超的勘测技术,有序地进行勘测,得到准确勘测数据,进而准确地进行评估,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有针对的预防控制灾害的措施,避免灾害发生,并降低灾害影响。
参考文献
[1]董琼雅,叶琴.试论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9:232-233.
[2]刘鑫玉.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9(10):151+153.
[3]李涛.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完善方法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4):176+178.
[4]柏苏晋.简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J].冶金与材料,2019,39(04):39-40.
[5]任升,刘仪,王昕,王沙沙.关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8(11):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