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征地模式,破解征地搬迁难题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5月第13期   作者:卢燕丽
[导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全力助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建设,探索试验重大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新路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全力助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建设,探索试验重大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新路径,通过建成“群众参与、园区主导、市场运营”的项目征地搬迁工作机制,创新实施“净地征收”“中马园区”新模式,破解了项目建设征地搬迁难题。
        一、征地搬迁改革的背景
        (一)征地搬迁是基层面临的普遍难题。由于受法律政策、资源、区域等因素制约,因征地补偿导致的征地问题普遍存在,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社会稳定。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国际合作项目,国内国外、上上下下,都普遍关注,园区发展的迫切需要、现实形势和群众诉求,要求我们必须突破现有瓶颈和束缚,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找寻一条符合规律和实际的道路。
        (二)园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倒逼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园区完成了启动区7.87平方公里“七通一平一绿”工作,园区已经具备成片开发和产业项目“即到即入园”的便利条件。自2016年起,园区工作重点转向“五年见成效”,进入以推进产业和城市项目建设为主的新阶段。产业与城市项目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加快征地搬迁工作效率迫在眉睫。
        (三)农民群众诉求多样倒逼改革。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受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影响,征地补偿标准与群众诉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群众不配合征地搬迁工作,出现阻工现象;征地遗留问题复杂,界至重叠,四至不清,权属不明,造成征地纠纷多发,影响征地效率;搬迁安置群众对安置后的生产、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表示担忧,害怕搬迁后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不配合园区搬迁安置,影响项目建设。为得到更多的征地搬迁补偿款,部分农民群众在园区规划区域内违法抢种、抢建,尤其是“种房子”现象较为突出,增加园区社会管理难度。同时,由于征地搬迁前期的土地平整工作,一般由建筑公司组织实施,被征地群众无法享受园区开发成果,形成了园区与农民群众的对立、个别得利农民与大多数未得利群众的对立、项目工程实施方与农民群众的对立等等,不利于园区开发建设。
        二、征地搬迁创新改革的探索实践
        (一)以净地征收为突破口,创新征地搬迁工作新模式。经过多次的探索与研究,钦州市在贯彻招投标法精神的前提下,摸索出一条净地征收的工作流程,确保净地征收工作规范化、阳光化开展。净地征收工作在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下,先由建设部门出具净地地块标高,委托独立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原始面的土方量进行测量,再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建立造价咨询机构库,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三家单位编制造价,最终选取三者平均值为土方单价,经公示无异议后交由被征地群众组建的农民合作社实施。园区管委会各部门根据职责全程参与并监管,确保净地工作公平、公开、公正、高效、优质、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征地搬迁全过程,发挥村民自治的优势,解决征地搬迁过程中钉子户、征地遗留问题长期协商无效、征地纠纷解决被动等待、坟山无法迁移及违法抢建层出不穷等问题。农民合作社参加园区净地征收和场地平整工作,带领被征地群众参与园区综合整治连片开发,相关集体及其成员财富持续积累。


        (二)采取“经营性安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安置机制。园区按照安置与就业兼顾的原则,采取高层住宅公寓、商铺、就业用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安置,让农民享受园区开发建设带来的房产增值收益。将安置群众的多余房源进行统一整合,与入园企业职工的用房需求相结合,统筹安排出租,让群众享受到出租房屋的收益。同时,发挥园区平台公司的作用,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将安置群众的商铺、就业用地交由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开发利用,解决群众有铺无商、就业用地闲置的问题。目前,园区还规划了约40亩土地,建设集“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闲”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邻里中心,在安置公寓周边建设医院、幼儿园、国际小学、国际中学等城市配套设施,让群众享受城市化配套服务。全方位的惠民保障措施,提高了征地搬迁群众对园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园区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同时,通过净地征收,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村民自治优势,让其参与征地搬迁全过程,通过群众自己的力量自行解决因征地而产生的群众之间的利益纠纷,从源头上化解了征地搬迁过程矛盾纠纷。
        (三)打造“特色小镇”,建立“保留乡愁”“民居提升”的征搬规划体制。园区改变过去对被征村庄建筑一律予以拆除的传统征拆模式,在保留部分村庄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按“修村如村、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为新城市留住乡愁。利用被征村庄打造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围绕特色小镇建构产业社区,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园区内乡村、城市与产业共存共生。目前规划范围内,园区已完成辖区范围内19个村庄保护利用规划的论证工作,拟规划建设6—8个农民群众集中居住区,把“滨海风光吸引眼球、产业景观增加客流、民居改造保留乡愁”的理念贯穿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始终,打造融滨海风光、岭南风格、东盟风情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社区。
(四)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环境。通过净地征收,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村民自治优势,让其参与征地搬迁全过程,通过群众自己的力量自行解决因征地而产生的群众之间的利益纠纷,从源头上化解了征地搬迁过程中钉子户、征地遗留问题长期协商无效、征地纠纷解决被动等待、坟山无法迁移及违法抢建层出不穷等问题,减少了园区与群众的矛盾纠纷,构建了和谐的园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五)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惠民征拆。农村合作社由农民入股成立,进一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积极性,实现资本、劳务共担,收益分成共享。将一些基础性、劳务型的工作安排给农村合作社,通过让入社的被征地农民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园区建设的方式,既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创业问题,让他们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园区建设,又能让园区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园区群众,增加农民收入,征地工作更好推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