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聚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虽然对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聚落建筑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得到演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聚落的乡土民俗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文章从对乡村聚落建筑的研究现状入手,继而详细论述了建筑学领域的部落研究。
关键词:建筑学视角;乡村聚落研究;解析
引言: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空间环境,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也是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方面面的汇总。我国有着为数众多、风格迥异,传承和表达不同文化内涵的古村古镇,这些古代聚落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着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对文化地理、结构主义、文化生态学派在聚落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各流派在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期待能更好地了解聚落的景观布局、聚落的地域文化和聚落的保护。
1 乡村聚落建筑的研究现状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明底蕴深厚,一些古老的村落是一个地区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随着我国逐步由农业社会朝工业社会的过渡以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大大促使了乡村面貌发生崭新的变化。作为乡村生活主要物质载体一一乡村聚落建筑,在此变化过程中更是日新月异。然而,由于乡村聚落建筑景观伴随着发展的力度不等以及形形色色的规划设计的介入,使得不少乡村聚落自然的生态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正逐渐被打断,不断而缓慢地丧失其自然原生的特质。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来说较为后进,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在设计规划最初就缺乏了科学发展的观念。我们说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等都要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粗矿型盲目的建设发展只能麻木地增长经济数字,而给日后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障碍。如目前出现的建设格局混乱致使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或缺了本土区域特色、造成了乡村文化流失和乡愁不再等等被动现状。国内对古村落、古镇、民居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迄今为止,对乡村聚落的理论研究业己从以建筑单体为主逐渐扩大到了对整体聚落展开全方位考察,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尽管如此,除特定类型的群落建筑研究对相应的民居改造和设计有所借鉴之外,在聚落整体形态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还很匮乏,较少将之与规划、改造、设计等有效结合,即理论研究尚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相关实践工作。一些偏远的知名村落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传统风俗和乡村气息浓厚,但由于受到地形和交通的制约,资源得不到开发。此外,对新聚落设计研究性的实践探索还比较少。
2 建筑学领域的部落研究
国内聚落研究是建立在民居研究之上的。民居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末的开拓局面、50年代的地位确立、50年代末60年代中的普及认识、60年代中70年代末的停滞不前、70年代末一80年代中的蓬勃复兴、80年代末一至今的多元发展这六个时期J。自多元发展期以来,专注于传统建筑单体的民居研究逐渐扩展到了对聚落整体的研究,陈志华进一步认为对传统民居与聚落的研究就是对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的研究,将研究拓展到聚落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之中。
2.1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最基础而常见的类型,占据了20.2%的总文献量与53%的建筑学文献量。案例研究通常从聚落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地理经济、选址布局的考察开始,继而分析其组团结构、道路与街巷的整体布局,再解析其典型民居与公共建筑(祠堂、戏台等),就其平面、立面、剖面、构造与装饰、材料与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方位形态解析,最后探讨其保护与发展宫。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东南大学建筑系在王国梁等学者的主持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徽州古村落进行了测绘,进而编著了〈徽州古建筑丛书〉系列;其后段对西递与宏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空间解析。天津大学张玉坤对北方堡寨聚落与军事聚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2 专题研究
随着聚落研究的广泛开展,逐渐出现一些更为深入的专题研究,在理论专题方面,陈紫兰指出了传统聚落形态的界域性与中心性两个基本特征,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形态、空间结构方式进行探析,指出以中心、方向、领域(即几何元素中的点、线、面)三元素以及几何形的坐标系统和几何结构方法构建了传统的空间体系;谢吾同论述了聚落的概念、聚落研究的策略以及中国聚落的特质,并从自然、社会文化方面提出了聚落研究的十一个要点,对村落形态结构演变发展,聚落的同化现象以及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用形态动力学原理分析聚落结构的研究方法。
2.3 设计研究
与设计相关的聚落研究文献仅占4.2%,说明目前察落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相关程度较低。设计研究分为两类,其一为聚落化设计的理论探讨,如从传统聚落中探寻对当下设计的借鉴与启示,对原光司、山本理显等人将聚落研究成果转化为建筑设计思想进行评述,通过聚落能否被设计这一问题出发从而对国内外新聚落设计实践进行了反思。其二为设计实践,但相当多文献所涉及的其实是城市建筑群,传统聚落营建思想的设计实践较少,其中又可分为两种倾向首先是纯粹的传统风格聚落设计,如王冬的石林枫叶度假酒店设计与常青的杭州来氏聚落改造规划;其次是体现传统聚落营建思想的现代聚落设计,较有代表性的有王肉的设计实践探索,以及12位建筑师集群设计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当代艺术聚落。
2.4 建筑史研究
建筑史范畴的聚落研究,一方面是对特定历史时期聚落形态特征的共时性研究,如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分布规律,先秦时期重庆的聚落空间营造,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古代聚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所作的历时性研究,如三峡房屋与聚落产生的由来及其变迁过程,徽州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此外很多文献关注古代原始聚落与城市之初的演变关系,林志森探讨了从“原始聚落”到“城”的演变过程,
2.5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聚落研究深入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产物,较为常见的是不同地域之间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比较,如普陕、闽赣地域传统堡寨聚落的比较,云南建*团山村与江西流坑村的聚落形态比较,徽州聚落与江浙水乡聚落的风水景观比较,江南与岭南、湘赣民系与广府民系、广府民系与越海民系的水乡传统聚落形态比较。也有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国内外进行比较研究。此外,结合对建设现状的反思,将传统聚落与现代住区进行比较,为当下居住空间设计寻求传统的借鉴与启示。
3 结论
总而言之,国内乡村聚落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古村落景观形态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聚落研究中,涉足了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使聚落研究在学科分布上更为完整而系统化。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专题研究、设计研究、建筑史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重点分析了建筑学领域的部落研究,希望能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丁雯娟,周剑云,魏开,.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综述[J].小城镇建设,2013(9):90-93.
[2]何仁伟,陈国阶,刘邵权,郭仕利,刘运伟.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55-1062.
[3]朱晓翔,朱纪广,乔家君.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6,31(1):33-41.
[4]杨载田.掷州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