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阐述,着重提出了一些海绵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内涝 黑臭水体 人工干预 容水体量
一、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概念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采用一些具备海绵特性的建筑材料或建设一批类似海绵功能的能吸蓄并能供给水分的城市市政建筑设施,能有效吸纳雨水、储存净化、扩展城市水域面积、湿润土壤,达到绿化环境、湿润气候、打造宜居环境的目的。有效利用雨季汛期储存水资源,进行城市路面喷洒降温降尘、城市绿化浇灌,减缓城市管理用水压力,增加城市气候环境的湿度,解决城市干热气候难题,为宜居城市建设及汛期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的存在形式及适用条件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统筹发挥设施的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文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或规划雨水收集池塘等措施来组织收水、蓄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结合城市实际状况,区域面积,河湖分布状况,分城施策。采取科技手段,既能保证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又要实现雨水的缓排,蓄滞净用之事。充分利用湿地蓄滞之能。依靠山清、水秀、城净、气候温和、湿度适合的人居环境理念,打造舒适的城市居住指数环境,为城市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源动力。
三、海绵城市工程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1、解决如何将雨水留住,并且不发生洪涝问题
海绵城市就是吸水、蓄水,是解决如何将雨水留住的问题。采用形式较多样,诸如:利用消防水池或下沉式广场的蓄水功能,连通绿化、路面设施,使雨水能通过渗漏或直排进入,达到蓄水目的。利用城市道路排水配套设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在两侧的排水管沟或检查井内设置渗水碎石渣层、积水坑,此设置以不影响路面结构层强度为前提,设疏水板或滤砂层并进行导流槽管铺设,达到溢流导流之目的。
2、解决所吸纳雨水的净化使用及排放问题
天降雨水至地面或及建筑物顶部后,形成细流,进入雨水收纳构筑物内,在达到构筑物收纳水平后,溢流至绿化带、下沉式广场、池塘,待这些部位或设施达到收纳水平后,再溢流至排水管道,由排水主管道进行排放。排放的这些雨水是经过了沉淀净化的雨水,排放方向为较大的水体。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高效利用,缓减城市内涝。
3、解决池塘水体循环,防止黑臭水体发生问题
池塘水体形成后,起到了部分防洪的作用,但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使用完毕,时间久了,就有变成黑臭水体的可能,就有可能影响周边城市环境。所以,在池塘设计时,要考虑设立自动喷灌设施,池塘水体作为水源,进行周边的园林绿化喷灌,以促使水体流动或置换,防止储蓄水体发生黑臭为目的。
4、解决在短时间内将雨水进行收集消纳问题
收集雨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易发生城市内涝。这就要求雨水汇流的渠道要通畅,无堵塞,无树枝、树叶、烟头等杂物集聚;渗水层不能有淤泥堵塞,保证渗水效率;在道路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力求施工精细化,集水U型槽安装要平顺,管道、溢流管、集水坑、排水主管、检查井等排水设施要在雨季来临前清掏到位,对于小管径管道利用水下机器人进行管道清淤工作,保证排水通畅,天然雨水流体不被污染,避免内涝发生。
5、解决防止雨水大量进入污水井满溢,随雨水直排而污染环境,对海绵水体造成污染,进而形成黑臭水体,形成恶性循环问题。
自然降水的水循环要把握的着重点在于“防污染、提水质、防内涝、提容量”。雨水、污水不能混杂,现在的市政管网设计是雨水、污水分流的,但在雨季,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雨污混流现象。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降雨量大,雨水排水系统不能满足地面径流雨水排放要求,雨水通过污水检查井井室进入污水管网造成混流。解决此问题主要是解决污水检查井井盖的地表雨水渗漏问题及雨水管网的排水通畅问题。要防止出现雨水满溢污水管网,造成外泄污水的二次污染环境、要防止出现临时污水量暴增导致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加大等问题,此可能导致原有的雨水池塘变为黑臭水体,原有的渗水设施变成污染源,使外泄污水污染面积加大,治理难度增大。
6、解决降雨水量与海绵水体的容水体量设计、市政管网的排放能力设计关联问题
海绵水体或设施的容水量计算要与现有市政管网排水能力及历年的最大降雨降水量指标相结合,要求区域面积的海绵水体或设施容水量>=地表径流的数量-市政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在满足湿地、河湖设施等海绵区域的吸纳能力后,依靠市政雨水管网解决汛期的城市内涝问题,避免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诸如城市在遭到强降雨天气时出现的车辆受淹、人员水中触电、一层商业或住户入水浸泡、地道桥下积水导致涉水车辆人员的受困或溺亡等现象或事故。
7、解决海绵工程实体管护单位责任分工界限问题
海绵水体或设施的管理维护主体因设施不同,涉及多个部门不同诸如市政道路、市政排水、市政园林、小区物业、住建部门、流域水利、电力设施等部门。责任主体以自己管辖的本区域对象为界,按照统一部署方案,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做好海绵水体的管护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海绵水体的蓄水功能,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条件,避免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
四、结语
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为截雨水为城市所用,疏排降水缓解城市内涝而生,不能左不能右,中规中矩而行,科学规划为策。根据历年的气象资料的积累,进行科学研判,依据海绵城市实施执行导则与规范,在新建或改建的市政、绿化设施及小区、场站配套设施中,科学规划,谋篇布局,详尽设计,规范施工,严格验收、移交程序,管理单位加强管理维护力度,最大限度发挥海绵城市工程的作用,解决城市的平时缺水、汛期内涝的难题。最大限度地吸纳雨水,减缓城市内涝,解决缺水与内涝的矛盾关系,充分发挥城市部门管理职能,科学调配雨水资源,做到城市雨水吸纳与防涝的科学统一。
参考文献
[1]毛娜. 善借自然之力 建设“海绵城市”[N]. 西藏日报(汉),2020-06-29(005).
[2]海霞,王久振,李艳艳,王鹏,朱学虎,雷克刚.浅议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的技术要点[J].广东水利水电,2020(06):81-85.
[3]郝春雷.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0(15):241.
[4]本刊.海绵城市建设[J].城乡建设,2020(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