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对整个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确保建筑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加强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的科学性。本文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现场施工管理
前言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工程人员投入建筑行业,然而建筑工程施工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决定了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科学性的重要性。当前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让建筑施工面临着新的挑战。以下分别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施工技术及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的策略进行分析。
1、建筑工程施工中几种常见施工技术分析
1.1基础施工技术
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关键工程,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此外,每个项目所处的条件环境(包括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的准确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地质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建设项目的地质、水文条件。并根据基础施工的要求,对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比如软土地基工程建设,此种工程地质条件软弱,水位较低,淤泥质,有机质土等,工程承载力较差。在施工过程中,要科学选择垫层换填施工工艺、固结排水施工工艺、外加剂施工工艺、抛石挤淤施工工艺等。有些项目软土层厚度较小,因此,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选择了适用性强、操作方便的垫层置换施工技术。即开挖软土层,用较稳定的材料代替,以提高地基强度。
1.2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是防止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施工技术。其原理是在结构承受较大压力之前,施加外力以减小或抵消拉应力,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寿命,保护结构不受损坏。这项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中运用广泛,适合于各种不同建筑的使用需求,特别是在抗裂度的改进建设中。然而,这项技术的应用挑战在于对钢材和混凝土强度要求较高[1]。
1.4土方施工技术
土方施工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平整、开挖、填筑的施工操作过程,是保证工程基础稳定性的重要施工技术。目前广泛采用的土方施工技术主要有开挖技术、填筑技术和压实技术。在开挖技术的应用中,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图纸的差异,合理选择合适的开挖工艺。例如在软土开挖过程中,可选用铲运机和推土机进行开挖。当施工用土为碎石实心土或软岩时,应采用镐、撬棍松土,然后选择合适的爆破工艺。对于硬层,最好直接选择爆破技术。土方填筑技术应用中,应合理计算土方填筑量,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监理到位,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组织施工。在土方压实过程中,可酌情采用碾压技术、压实技术和振动碾压技术。目的是提高工程的地基承载力,满足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2]。
1.5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工程是防止建筑物被雨水和地下水侵蚀的处理手段,主要是屋面及地下防水施工。在屋面防水施工中,施工人员根据屋面的坡度及施工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目前防水材料运用较多的主要有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和刚性防水层。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施工管理。
1.6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注方面的施工技术
在整个住宅建设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浇筑施工工艺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浇筑方量及其浇筑工艺。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问题的发生,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整体施工质量,首先要严格按照浇筑的操作工序,以建筑物的核心墙为基础,然后按照柱、梁和板的顺序。如浇筑建筑墙体时,厚度应保持在50mm左右,高度应控制在450mm左右,浇筑间隔应尽量控制在2h以内。另外,在建筑物浇筑的全过程中应设置钢丝网。在梁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注意在坡度相同、筏板凝固后,应进行二次浇筑。这有助于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普遍存在泌水现象,需要及时清除。如果由于拆除不当而产生严重的泌水现象,会影响混凝土结构,如降低混凝土结构,影响其浇筑质量和质量。另外,浇筑1-6小时时,混凝土表面很可能产生塑性裂缝等问题。此时可采用二次浇筑或二次压延等措施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不受影响。
1.6.1做好混凝土温度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混凝土浇筑的重要因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温度适宜。与普通混凝土浇筑相比,必须保证高寒温度的影响因素。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会产生热胀冷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对一般混凝土浇筑过程产生很大影响。但在这一过程中,微小的偏差会使误差不断扩大,影响整体质量。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注过程中误差会不断扩大,需要调整周围环境,严格控制温度。在冷却原材料时,应注意原材料的预冷,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中含有多种原材料,要注意钢筋水泥砂等材料的合理储存,并且根据其化学性质和材料温度分别存放。也可采用遮阳伞降温,如温度过高也可浇水。其次,要注意保温层的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合理设置保温层对控制混凝土裂缝有很大帮助。利用计算机可以预先模拟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层的效果,优化保温设计,从而更好地控制投资,节约成本。
1.6.2混凝土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分段浇筑完成后,应在混凝土初凝和终凝前进行二次振捣,或将泌水上表面擦干净或用木料反复抹灰压实,以消除表面首次出现的裂缝。混凝土浇筑在6~18小时内完成后,进行洒水作业。同时应注意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为28d,对有特殊要求的关键部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延长养护时间。早期混凝土的表面养护,应安排具有专业能力的专人将用于养护饱和水的麻袋或草袋覆盖。在防止阳光直射的同时,应做好清晰详细的维护记录。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持其外观质量,满足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的要求,可在混凝土外露表面进行错台挂帘作业。表面蜂窝、木块、布条等,在冷却量设定前应及时处理。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成效策略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技术应用差、人员综合素质低、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督不力等多种问题。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构成一定威胁。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相应施工技术应用的全面及规范性。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审查图纸,确保施工图纸和现场施工情况可行性。对于无法处理的施工内容,必须及时组织会议进行整改,并提出变更办法,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图纸中的错误,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纠正,既保证了技术的合理应用,又提高了施工图的可行性,对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将起到一定的作用[3]。
需要注意的是,在各项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必须结合工程预算进行,只有在使用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核算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更好的避免施工技术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保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在工程设备和材料的技术储备方面,工程材料的质量标准要建立在工程验收和检查技术的体系至上,这样方能提升机械设备的运行稳定性。总之,无论是应用哪种技术,都要以规范使用为前提,这是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基础,更是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2.2确保技术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与技术员的综合素养对工程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素养可以为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因此,施工企业在选用相关技术管理人员时需注意提升其综合素养。首先,在选用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时必须要求拥有施工项目的硬性条件,如职业资格,从根本上确保他有此工作能力;其次,对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定期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施工技术及管理技能;同时构建问责与激励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潜力,对工程质量差及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2.3积极培养绿色施工理念,促进施工项目的有序开展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对施工进度、质量及安全方面有着密切关系,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应重视现场实际情况,认真落实“一个杜绝,两个坚持、三个到位和四个达标”。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坚持设计、施工同步原则上,建立工程项目影响评估制度,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和噪音排放达标,坚持绿色施工理念,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4建立健全现场管理监督制度
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受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及客观因素影响。因此,需要健全现场管理监督制度,结合工程实际,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减少施工不合理或失误的情况,强化岗位职责,权责分明,施工合理,从而确保项目施工的有序开展。
3、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要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容易产生裂缝问题,影响工程质量。故此,上文主要侧重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及养护流程,同时也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从而提升整体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邱成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居业,2018(1):109-109.
[2]徐国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筑,2015(27):110-110.
[3]汤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筑,2014(2):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