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引入电脑音乐写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让音乐教学插上想象与创新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期   作者:罗海舷
[导读]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细则中提出:音乐课应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摘要:《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细则中提出:音乐课应重视课堂实践活动。音乐的作曲创作实践目的在于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品质。文章通过对初中音乐课堂开设电脑音乐写作课的教学探索,提出了该门课程的价值意义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学音乐; 电脑音乐写作课;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正文
        21世纪是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创造型人才是本世纪人才品质的主要特征之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需要更多地创新性人才,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在创造力的培养上下大功夫。
        众所周知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目前由国家颁发的中学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课程改革实践正在全面铺开,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根据自身的擅长,选择了电脑音乐写作这门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希望与中学音乐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一起分享与共勉。
一、电脑音乐引入中学课堂的内容
        电脑音乐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电脑音乐写作通俗地讲就是把乐曲写作搬到电脑软件上,利用互联网上下载的音乐制作软件(例如Cakewalk9.0)通过在显示屏上的五线谱输入来实现编曲创作。与以往写作(纸上写谱)不一样的是,它可以边写边听边修改,集作曲与演奏于一体。我利用这一优势,把电脑音乐写作引进到中学课堂。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方向上,作了探索与实践。那么,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要接触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呢?首先让学生学会cakewalk9.0软件的基本操作功能,软件的输入方法,将写出来的MIDI文件转变成音频MP3文件。进而学习为旋律编写伴奏,尝试一些变奏、配器、多声部编写,后进入音乐课题曲的综合写作,适时开展课题曲的创作竞赛。
二、电脑音乐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我的第一步——电脑音乐普及课堂。我把教学对象设定在初中各班级,上课地点放在电脑教室,学生一个学期有20节音乐课,我从其中分出10课时用于这门课的学习,实现人人都参与的普及课堂。我制定了普及课的学习内容和办法:1.学会输入乐谱,把音乐课本上所学到的谱子输入到软件中,在播放时立即就能听到自己输入的乐曲声。2.第10轨为默认打击乐器,让学生选用它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我在课堂上借用了电子琴上的伴奏功能作为例子让学生们借鉴参考。3.简单和弦、和音的编配。识别歌曲的调性,选用正三和弦的基本编配方法;用和音的方法丰富旋律。在教学中我写了一些“示范曲”让学生拷贝到家里去用于参考,并提出了参考的标准:照搬“及格”,改动者“良好”,创新者“优秀”。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强调创新的价值意识。
(2)我的第二步——电脑音乐创新课堂。

当电脑音乐制作普及到每位学生之后,接下来进入创新课堂即电脑音乐写作课。这部分课程的学习我把它放在了南昌市外国语学校成立的电脑音乐创作社,以社团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学生自愿报名经考核进入创作社,开始课题曲写作,学生们把它称为“音乐作文”。它是以某个主题为材料,用种种作曲手法进行发展、演变,构成前奏—呈示部—发展部—高潮—再现部等几部分的完整的中小型乐曲。由于每个人想法、思维方式、运用手法的不同都会使得作品风格各异、百花齐放。
三、电脑音乐创新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五个方面
        开发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如何在教与学上做好文章,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握住五个方面:
(1)学生对乐曲的各个声部进行音色上的选择与搭配,考验的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音乐色彩的想象。
(2)学生对乐曲进行伴奏音型的编配。在对同一作品进行二度改编时,用命题方式设定出几种情绪,如崇高庄严、威武刚毅、欢快喜悦、激动紧张等,要求编配的音型织体能对应吻合所要表现的情绪。“旧貌换新颜”进行可变、重塑性的改编。如改编小星星、欢乐颂、丰收歌等乐曲,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火花。
(3)对单旋律进行衍伸发展或在原旋律基础上编写对位旋律,如给出部分旋律,要求编写空缺的其他部分。这种训练,学生因为构思不同使同一主题得到了百花争艳的多种演绎。
(4)多触动学生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想象和体验,进行有标题内容、场景画面的音乐造句、短文写作。如有一段反映草原放牧生活的旋律,要用相应的音型织体速度来烘托,这时就要让学生捕捉到草原的特质和影像,找到与草原风格特点相搭配的音乐要素。
(5)课题曲写作,要求综合运用包括旋律装饰变奏、和音加厚、节奏变形在内的各种写作手法将原曲素材进行多段式发展。这样一种很有价值意义的写作,可以综合检验学生的宏观音乐思维和长篇布局的编配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展翅飞翔,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脑音乐教学的实践成果与实施意义
        梅花香自苦寒来,自2006年学校排练了大型交响乐《打虎上山》,我因为这次机遇接触到电脑音乐,十余年的思考与探索,无论是教学还是艺术实践都得到了极大地收获。例如为学校的校歌进行了编曲制作,为校合唱团编配或改编歌曲,制作样本等。更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留下来的累累硕果。其中的学生作品有:曾璐璐-----校园民谣、 飞扬的青春(自创)。熊嘉欣----猎人进行曲、月圆(自创)。陶雨-------致爱丽丝随想。张晨浩----随想(两首自创)等等,这是他们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教学实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学课堂引入电脑音乐教学能在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与创新能力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应该是中学音乐教育创新路上的一束芬芳。
参考文献:
[1]王鑫.电脑音乐创作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2(3):l32.
[2]刘梅.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音乐大观,2013(7):l05.

个人简介:罗海舷(1976-),男,江西南昌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电脑音乐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推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