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有“言情”、“言志”的作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引导学生体悟诗词魅力,塑造学生审美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未能较好地发挥出古诗词对中学生的审美熏陶作用。本文章主要对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简要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改革
【引言】:能够被收录进中学课本的古诗词都是久经考验的传世之作,其语言表达、格律音韵、情感内容都独具魅力。但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些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师长期面临的难题。传统的古诗词教育未能让其魅力被大多数学生体悟到,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对以往的教学策略进行改革,探究出一条新的古诗词教学道路。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因中学语文课程对古诗词的考查比重较小,考查方式也主要以默写的方式进行,导致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对诗词的剖析也不够细致深入。同时,因为现在“套路式”模板的出现,也造成了一部分教师偏向于教授学生对古诗词的理性分析,而缺少对古典诗词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感悟。此外,古诗词是前人所作,作者所处的时代离现在已时间久远,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导致了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所传达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进而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大。
二、中学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改革探究
(一)重视诵读感受,深入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中学古诗词课堂而言,诵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在诵读中,“读准”是首要要求,即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情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在课堂上做不到诵读百遍诗词,但正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朦胧体会诗词的大概意义,并在诵读中领略到诗词与其他文体不同的魅力。
例如,在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歌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齐读此诗,读完第一遍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纠正学生的发音。接着,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或者播放名家诵读视频,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观察出范读的诵读节奏,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遍,这次要求学生能够读出停顿、读出节奏韵律感。学生读完后教师进行评价纠正。在教师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梳理后,教师可再分别邀请几位学生在班上进行示范朗读,这次要求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读出情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进行一定表扬评价或是建议。教师再进行示范朗读后,可分小组对不同诗句进行朗读,最后全班学生齐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诗歌的识记程度加深了,诗歌的音韵格律之美有了认识,对诗歌的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不再是囫囵吞枣的大概理解,或是全靠死记硬背进行理解。
(二)结合时代背景,透彻理解
古诗词本就是古人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因某种触动而即兴创造的作品。这些古人早已逝去,只留下流传千百年的作品。学生现在生活的社会早已离诗人、词人们十分要遥远,因此要深入透彻理解古诗词所传达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此外,由于诗人、词人创作所受的情境触动因其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不同而各不相同,但这些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读懂、读透古诗词,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赏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时,许多学生都不能理解诗人语言为何这样委婉曲折,甚至许多学生对李商隐想要表达的情感摸不着头脑,认为其诗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句子不知所云。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李商隐的生平经历,所以不知道其诗句的深微绵邈、哀婉曲折。这时,教师就应当为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生平经历:李商隐少时受镇守何河阳的令狐楚赏识,并与其子令狐绹香相交好。但后来他又受李党党派的王茂元赏识,王茂元甚至将女儿将给了他。不幸的是当初提携李商隐的令狐楚是牛党势力,因此令狐楚所代表的牛党认为李商隐是忘恩负义之徒。李商隐此后深陷牛李两党之争,仕途极为不顺。因此其诗歌具有隐约朦胧、含蓄委婉的不确定性,以此规避政治斗争。如此介绍后,就更便于学生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和诗歌风格了。教师应当重视对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的介绍给,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诗歌的同时也可以保障教师教学过程的流畅有序。
(三)找寻意象意境,联想触摸
在现今“套路式”模板的影响下,教师偏向于传授学生理性分析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意象、意境等感官体悟的作用。其实理性分析与感官体悟相结合才是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更优解。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找寻,对意境的感受联想,用思维去触摸感知诗歌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关雎》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其意象、意境进行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诗歌描绘的场景非常美好,它是通过什么来描写的呢?”有学生回答:“通过‘雎鸠’、‘荇菜’、‘河洲’等景物描写。”教师点评:“很好,找到了‘雎鸠’、‘荇菜’、‘河洲’等景物,这些景物在诗歌中我们称为‘意象’。那么诗人又通过这些意象构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有学生说:“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河中小洲荇菜青青,关关和鸣的雎鸠悠然闲适,采摘荇菜的少女正贤淑劳作的意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让学生进行联想,并分析诗歌想要表达什么样情感。中国诗词之美,正在于它善于使用意象营造出让人陶醉其中的美好意境。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找寻意象,联想意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只有遐思的感官与技巧相结合,才能让学生触摸到古典诗词的真正魅力。
【结束语】: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当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在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或是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牟丽丰. 信息文化视野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变革研究[D]. 苏州大学.
[2] 陈成.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 000(005):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