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关注,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技术的需求更加严格。信息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大方向,其与环境监测的结合也应该上升到新的高度。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对环境监测的需求预测了未来环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策略
1新时期下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应用
1.1计算机网络应用
按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流程,准确的分析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内容,通过集散、分析、整理等方式,重点分析监测的过程和对象,对环境监测的采集情况进行信息需求处理。通过计算机的远程化采集,重点进行登记和审核,明确实际规范的监测报告标准内容。通过环境管理,对监测的平台进行分析控制,收集各类资源,依照网络计算机进行应用建设处理,改善传统环境中的弊端,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实时监控,提高工作效率水平。
1.2建立完善的遥感技术应用方式
利用遥感技术,通过远距离的目标探测,可以准确的分析数据、提取数据。通过检测工作,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各类数据环境内容进行分析,及时分析环境中的问题。按照遥感技术进行较低成本的操作处理,及时有效的分析环境监测过程,判断环境的基本现状,各类变化趋势,做好有效的评估分析。
1.3生物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实现生物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审核分析,明确远程办公标准原则。按照协助移动的方式,对监测现场进行数据判断分析,采用合理的现场采样方式,控制坐标采集情况。通过检测照片、视频的传输,对环境监测情况进行判断,确定大概监测标准和方式。借助移动信息,提升生物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实现土壤、水源、微生物的准确监测,及时分析周围环境情况。
2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做好建设前的整体规划
环境监测信息化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建设工程进行整体规划,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进行科学预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超前期规划,预留出相应的应变资金和时间。环境监测信息化工程整体性规划主要包含了工程所使用的设备设施、人员配置规划。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控整个环境监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后期整个信息化系统和平台的工作效率。
2.2改善环境监测设备
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对环境监测设备进行改善十分有必要。需要结合环境监测实际动态,更新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和数据系统,让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实现非保密性数据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切实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让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整理,构建完善的数据处理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能够准确分析当前和未来环境变化动态,并对未来长时间的环境问题进行趋势分析,然后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防范,避免出现各种环境问题,提高工作质量。
2.3推进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共用
扩大环境监测数据在环境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共享力度,让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地运用起来。同时要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并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丰富监测信息产品发布内容和形式,努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未来的环境监测网络的源头可能会从单纯的环境监测数据站延伸到每个企业或公众个体,移动APP应用就是数据采集终端。
2.4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对技术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相关部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应该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大量招收高端技术性人才。通过引进高质量人才,发挥其应有的技术优势,来提升现有工作队伍技术水平;其次,还应该重视对现有工作队伍的培训教育。要结合现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实际情况,为本部门技术人员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保证本部门的技术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并了解环境监测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求;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应该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政策,通过对技术人员一系列业务水平进行科学考核评价,对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工作人员进行惩处,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3.1环境监测大数据是发展主旋律
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新时期,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使得相关环保机构收到了海量环境信息数据,也可将其称之为大数据。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后的先进技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数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速度快、精度高等五大优势。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合理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保证跨部门、跨地区可开展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当下,国内环境监测机构正在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为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相关部门逐步出台了全国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标准,涉及范围包括土壤、大气、地表水等。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保证环境数据信息的共享,这是切实实现环境信息大数据价值的必要举措,对国家环境监管工作的落实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2智能技术加速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借助遥感、红外、传感器等,可优化环境信息监测效果。新时期,该技术可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十一五”期间,国内便建立了四级监控系统。污染源的自动监控便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可充分合理的进行污染源数据的采集、传输与报警。从而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优化。如内蒙古地区的“三位一体”环保监控平台,便是建立在物联网技术之上,可及时进行重点污染源的监控,包括在线监视、工况监控等,经由多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要求。江苏地区,借助传感器、卫星遥感技术等完成了太湖水域的监测,该监测体系的建立充分展现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环保理念中发挥的重大价值。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价值。可实现精确化监测,利于环境监测的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
云计算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服务群基础之上的技术,利于构建规模较大的数据体系,经由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保证不同用户获得相应的资源条件。当下云计算的发展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此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得到了一定应用,经由高空卫星定位方法可快速获得影像信息,从宏观角度了解监测区域的实际状况以及环境变化趋势。
国外环境监测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多,均设立了专门的遥感机构,该机构还可对管辖区域进行油品动态检测以及实现森林荒漠化的监测。借助遥感技术,可对突发事件、大范围环境破坏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但需引起重视的是,遥感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监测对象无法进行选择等。因此,未来遥感技术应开展污染物选择性检测研究、定量分析研究。
结语:
环境检测信息化建设中,其后续发展将朝着全方位信息监测方向发展,尤其是环境监测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将会朝着更加智能、更加精确的方向提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环保。
参考文献:
[1]张秀兰,陆玮静.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与发展,2016,28(3):37-41.
[2]李妍,王晓东,韩志亮.探讨环境信息化在推动环保发展中的作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