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董伟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赵丙海 董伟
[导读]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平乡水利站  山东聊城  252128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石作用。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支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程,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成本以及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因此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改造,能够加大水利工程的节水效能,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水利灌溉工程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水资源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资源匮乏,我们需要结合灌溉技术,提高节水灌溉农田的技术水平。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展开分析,阐述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运用的必要性以及发展现状问题,提出相关运用措施和问题解决方案,希望对今后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帮助。
        1节水灌溉技术相关概述
        1.1概念
        所谓节水灌溉技术,指的是在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少用甚至是不用人工灌溉补水的前提之下对作物进行灌溉,以达到满足作物对水需求为目的的相关技术的总称。换言之,节水灌溉技术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实现节水灌溉,而节水灌溉则是通过最低限度的用水量来获得最大的产量及收益。也就是说,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仅仅有助于节约用水,还能够提高单位农作物的产量与产值。
        1.2农田水利灌溉技术运用的必要性
        我们之所以将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是因为它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灌溉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技术,可以利用周围的水资源,不仅有效满足了相应的农业灌溉需求,同时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本支出减少,实现我国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但由于我国各地域气候条件和土质等造成农业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的用水问题非常紧张。这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也影响着农业种植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从而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新做出贡献。
        2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2.1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指灌溉用水从水源到农业产地,再到农作物吸收形成产量的过程中,由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的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微灌技术以及其它各种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微灌技术、喷灌技术都是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但是由于两者在灌溉方式上的不同,这2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水资源的现实状况,这2种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应用也各不相同。在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断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2滴灌节水技术
        滴灌节水技术,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6mmm左右毛管上的滴头,来送到农作物区域进行局部的灌溉。在一些干旱比较缺水的地区,滴灌有着比较全面的应用,滴灌作为一种有效的节水方式,其对水的利用率能够达到95%,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另外滴灌节水技术相比于喷灌节水技术来说,滴灌有着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结合施肥进行灌溉利用,能够让肥效提高一倍。虽然滴灌有着较为明显的应用优势,但同时其也有着一定的应用局限性,比如滴灌的滴头容易产生结垢和堵塞,所以对水源的要求比较高好,一般都需要进行相关的过滤处理。滴灌按照管道的固定程度,也可以分为半固定式、固定式以及移动式三种,为各个地区的灌溉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此之外,按照水分来源不同,滴管节水技术主要有储水滴灌和低下滴灌两种。储水滴灌是指通过雨水集流来将水份流到水窖,形成一种小型移动水源来完成灌溉。而地下滴灌则是把地滴灌管埋入到地下作物的根系活动层内,让灌溉水通过微孔渗入,从而让农作物吸收,都有着较好的灌溉效果。
        2.3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其主要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末端的孔口,或者通过灌水器将水流变成小水滴的形式进行滴灌,这种滴灌方式大多是利用自然水源加压来为农作物提供所需要的水分。从微灌系统的构成来看,其由输配水管道、灌水器、首部控制枢纽工程等组成。相较于其它节水灌溉技术,微灌技术按照喷灌的方式特点分为滴灌、微喷灌、涌泉灌。正是由于微灌技术这种喷灌特点,使其成为适用范围更广的节水技术。我国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将这种微灌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如在新疆地区,受自然气候以及作物生长特点的影响,将其中的滴灌技术与薄膜进行结合形成膜下技术,这也成为现今一种较为先进、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3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优化措施
        3.1建立完善的节水灌溉系统
        目前,我们对农田水利工程采取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以减少水资源浪费为前提,不断建立完善的节水灌溉系统,为今后水资源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效率,实现最佳灌溉效果,让水资源使用最大化。例如,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节水灌溉的理念,该系统的基本实践是浅水移植和浅水变绿。分蘖前,加强田间水分管理,分蘖后,通过晒干、拔节和抽穗保持稀水,通过催熟保持田间水分,确保黄熟期湿润干燥。
        3.2根据地域环境不同选择灌溉技术
        我国疆域辽阔,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以及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不同,相应的灌水量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各地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时,应当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科学选择灌溉技术,落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掌握不同地区气候和土质的差别,在了解农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科学运用节水灌溉技术,保障节水灌溉技术的高效性,进而保证农作物得到高效灌溉。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所以可以选用地面管道直接灌溉的方式,减少土地水分蒸发,有效提升节水效率。而南方地域的土质比较湿润,当降雨较为频繁时,应该使用喷灌节水技术,通过利用喷头对水的流速、流量进行合理把控,防止水资源过多而淹没农作物,确保匀速喷洒。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减小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助力当地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3合理优化灌溉量与灌溉时间
        总体来讲,作物生长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苗期、拔节期、孕育期以及成熟期,而因作物的不同,各个时期所需的灌溉量也有所不同。对此,我们可以对不同作物不同时期需水量建立一个模型。另外,在灌溉过程当中,将灌溉水的损失量,比如运输过程中的蒸发量以及渗漏量等看成一个定值,然后结合作物需水量模型来计算和确定最优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使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农业方面,农田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实现节约用水的重要途经。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力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灌溉效果,同时也能够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农田灌溉模式和节水技术措施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1).
        [2]杨浩动.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01).
        [3]张勇,惠光宇.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思考[J].科技风,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