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控制及检查方法探讨 朱兴军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朱兴军 周文龙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提高。
        青海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院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提高。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已进入常态化监测阶段,其监测方法是利用前一年的正射影像和监测年度的正射影像进行对比,通过人工识别的方式找出变化区域,然后根据数据编辑的要求对变化要素进行编辑。也可以将监测本地数据叠加本年度的正射影像,对变化区域进行识别。
        关键词: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检查方法探讨
        引言
        《2015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中的《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工作的思考》一文指出,地理国情监测任务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其中,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进行更新,保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现势性。地理国情监测作为践行“按需”理念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从应用的角度研究分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作用,是发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效用,保持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生命力,推动其常态化的关键。能否达到上述地理国情监测的目的与意义,最终成果的质量成为关键因素,因此,作者依据相关国家标注、行业标准及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规程基础上,结合自身质检实践经验,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质量控制及检查方法进行探讨与论述,目的在于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质量控制原则
        1.1 基本原则
        质量控制严格按照“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这项基本原则执行。由监测任务承担单位负责两级检查,并委托具有资质的质检机构进行验收。在质检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项目设计中的技术指标、规格和要求,确保成果质量合格。
        1.2 分级控制原则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成果的质量管理工作,负责本单位生产人员和质检人员的培训,以及本单位监测任务的质量检查以及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与上报,定期向上级相关机构汇报质量管理工作情况,并协助相关机构做好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
        1.3 全过程控制原则
        质量管理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贯穿于技术设计、资料获取、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及时识别并消除事前、事中、事后影响数据质量的各类因素,保证数据质量。针对工作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薄弱环节、关键部位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
        2基本内容质量控制及检查方法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特点,以内业检查为主,对增量数据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地理国情监测生产元数据等监测成果,采用人工对比检查、人机交互检查、利用程序自动检查等方法进行内业检查工作。同时,结合内业检查发现的问题,开展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外业检查。其具体检查内容与方法如下:1)通过人工检查或人机交互检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检查各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命名、目录组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所使用的监测影像数据的现势性、分辨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参考监测影像的采集精度是否控制在5个像素以内,特殊情况的(高层建筑遮挡、阴影等)采集精度是否控制在10个像素以内。2)通过程序检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检查各数据层精度(分辨率)和容差设置是否正确。检查各数据层地理坐标系、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名称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各数据层的数量、命名、属性结构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面裂隙、面重叠及面接边是否符合面拓扑容差0.01m或0.00000008983153度的要求;检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中图斑节点数是否大于10万个,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除行政区划单元)中几何要素节点数是否大于2万个。监测数据覆盖范围与监测任务测区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3优化措施分析
        3.1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要求
        1)地理国情要素变化包括3种类型:一是伸缩移位型变化;二是新生型变化;三是灭失型变化。

2)点位、线位或多边形伸缩变化小于5个像素时,不做更新,对于灭失的几何要素不实际删除,只做标记。3)由于季节性原因导致水量不同,部分池塘内的堤坝被淹没,可不用更新。4)本底数据中高水界表示到堤坝,覆盖了房屋、大棚等地物,若通过普查影像和监测影像对比,属于非变化区域,可不用修改。5)城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建成区范围,如果有资料来源,都可以采集,并保存在同一个图层中,不同类型的中心城区范围相互之间可以重叠。6)对于属性项“类型”扩展了新的属性值的国情要素,应按照新定义的属性要求进行细化。7)由于采集指标发生变化,本底数据中采集为点而变化数据中要求采集为面的要素,在变化数据集中不再保留原有用点表示的地理要素,做物理删除。
        3.2地理国情要素检查
        1)检查是否存在多余或遗漏的要素,是否存在代码异常,是否存在要素几何表达错误。2)检查国情要素是否存在几何类型表达错误。3)叠加影像,检查铁路、公路、水渠、地理单元等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变化监测的完整性是否符合要求。4)检查本轮监测发生变化的重要地理国情要素的采集、数据表达、属性填写是否符合要求。5)检查监测成果中铁路、公路、水系的构网连通性及合理性。6)检查监测成果和本轮外业核查成果的一致性。7)检查不同图层关联要素的位置、属性的符合性。8)检查监测成果和专业资料的一致性。9)检查增量要素的“要素标识码(FEATID)”填写是否符合要求。10)检查增量要素的“变化类型(ChangeType)”填写是否符合要求。
        3.3地理国情监测生产元数据
        (1)逻辑一致性:检查是否存在重合、重复、相接等拓扑一致性问题。如:图层命名不符合要求;图层多余或缺少属性字段;多余或缺少要素集;图层存在异常极小面;图层存在面缝隙、主影像范围属性超出影像实际范围;存在复合要素和线相交等。(2)属性精度。检查属性值错漏的个数。如:主影像源填写的影像名称与所使用的影像不一致;MSID层中补充影像数据源面遗漏填写或未按实际使用情况编辑;参考使用专题资料描述与实际不符;专题资料现势性字段填写与生产实际不符;属性填写与技术规定要求不一致;V_MDOPA层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填写不合理;时间属性填写逻辑不合理;主要影像拍摄时间、波段数、分辨率填写错误;补充影像拍摄时间与补充影像数据源表示不匹配;符合要求的影像未填写到补充影像中等。(3)完整性:检查要素多余和遗漏的个数。
        3.4地表覆盖变化信息记录方法
        1)与新生型图斑相邻的图斑,如果发生了伸缩型变化,“变化类型(ChangeType)”按伸缩型变化图斑赋值。2)图斑内的地类发生了变化,边界没有变化,且新地类与边界周围的地类不一致,地类发生变化的图斑“变化类型(ChangeType)”按新生型变化图斑赋值。3)地表覆盖图斑被分割成相同CC码的几个图斑,其FEAITD与被分割前的大图斑保持一致(即会出现重复FEATID),“变化类型(ChangeType)”按伸缩型变化图斑赋值。4)在UV_LCRA层中只记录伸缩变化图斑、新生型变化图斑和纠正前一期错误图斑。5)由于实地已经消失而被其他变化图斑覆盖的图斑,变化涉及到的所有图斑(即边界发生变化的所有图斑)都需要进行修改并按信息记录要求填写相关信息。6)对于变化集中的图斑,可按新生型变化图斑采集。比如建筑工地内的图斑。
        结语
        质量是生产单位的立足根本,要满足监测数据成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必须提升作业人员技术水平、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质检人员质检能力,加强生产过程中主要质量元素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监测成果质量满足各方面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娟.测绘地理信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0(3):17.
        [2]张驰.分析测绘新技术在矿区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6(20):136,138.
        [3]杨玉红.测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4(22):24,26.
        [4]陈艳丽,朱紫阳,许耿然.GB/T18316-2008标准的分析与使用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1,9(3):148-15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