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在红万村的保护发展规划中,通过制定多种刚性的保护手段,进行有形的干预,以及调整产业结构促使村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获得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动力,无形中影响人们主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且保障和尊重原住民在祖居之地发展生产提高生活品质的权利,目的是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的最好方式,即原生地原生传承。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原生地;原生传承
普遍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原生地原生传承、原生地次生传承与离散地衍生传承。本文所探讨的,是在弥勒红万村实行传统村落文化原生地原生传承的规划实践中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思路。
一、村落概况:
红万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起飞村委会,建村于元代以前,居民都属于彝族阿细支系。红万村至今保留着古老的农耕文化习俗,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遗留有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反映滇东南彝族阿细支系传统社会生活状态的活化石。2014年10月,红万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原生地原生传承的方法
干预式的方法——有形的制度
通过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进行干预,从源头上杜绝“建设性破坏”等各种不良现象和短期行为的出现。由政府制定《红万村村落保护办法》,组织村民会议民主地起草和制定村规民约,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监督机制以保证各法规的实施。通过这些途径使村庄文化载体得以保存,村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生长传承。
引导式的方法——无形的经济力量
为了使红万村文化传承具有持续的动力,必须确保开发与利用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互动系统中。以利用促保护,在保护中多利用。
倡导原住民在原住地 “宜居宜业”的发展模式。在对村庄各项可利用资源的处理上,细分出不同价值层次,进行不同级别的保护、修缮、整治与开发。资源整合后,将社会生活、文化展示、旅游度假“装”进村落环境中,以民居院落为单元开展经营,吸引旅游度假、乡野休闲、文化研究等活动和人群到来,从而使村庄获得经济效益。相当于重新构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模式,保证原住民能够在祖居之地安居乐业。村庄原生文化才有在原生地由原住民传承的可能。
三、规划要点
1、原生地重点要素体系
(1)自然山水格局要素
山——祭龙山。
水——祭龙山取水龙潭、老寨池塘。
林——祭龙山上的密枝林以及村寨南侧祭火广场周围的天然树林。
洞——两处红岩洞。
(2)村落整体格局要素:包括街道的走向、尺寸、轮廓、、建筑群格局等。
(3)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的民居建筑以及采用传统工艺建造的传统风貌建筑。
(4)人文景观要素:历史建筑红万公房、古树名木、祭火台、祭火广场、池塘、壁画、巷道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阿细跳月、阿细祭火、火把节、祭龙等民俗仪式,阿细民歌、乐器演奏等音乐艺术形式,织麻、竹编等手工技艺。
2、原生文化的保护
将红万村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外围生态控制区四个层级。
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其街巷、街坊建筑群体空间尺度不变,不得再增建新房,按规划拆除建筑的用地主要以绿地、市政环境卫生设施、活动场地为主。
建设控制地带:强调新建建筑设计方案必须按照建筑导则的规定设计和实施。
风貌协调区:鼓励多采用一些传统的建筑要素和符号。在造型上可以采用体量分割,院落组合、建筑符号等手法与整个村落风貌取得协调。
外围生态控制区:保留所有现有林地生长区,尤其是密枝林。保护现有基本农田。不得对山体进行破坏,禁止开山采石、取土、采矿。
龙潭、水塘、沟渠等天然或人工设施,原则上都予以保护。
3、原生传承的产业支撑
未来15年,红万村的产业侧重点移到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逐步使村落的产业走向三产联动状态。其中,第三产业为重心,第一产业为辅助支撑,第二产业为锦上添花。到规划期末,一产:二产:三产=4:1:5。
第一产业——经济林果种植、香猪黑山羊养殖
第二产业——民俗工艺品加工
第三产业——民俗旅游
四、原生地原生传承规划要点
1、探究“原住民—原住地”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方向
提倡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上实行原住民保护,摒弃仅仅保留物质形态的模式。通过改善物质环境、提供产业策划、制定保护制度、改善居民福利状况从而保证原住民在传统村落里安居乐业,维护乡土邻里关系的存续条件,为传统村落文化保留原生土壤。只有原住民与原住地的结合才能保证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与原真性。
2、研究民族文化活态传承方式
在现有“红万祭火”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之下,充分利用村落周边红岩洞、祭龙山、密枝林、龙树等文化资源与生态景观资源,结合经济林果种植生态观光农业,镇域内的自行车骑行运动游线。为村庄农业发展找到更适宜的作物、更高生产价值、更多发展衍生产业的可能,保证“红万祭火”这一与农业文明高度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脱离农业生产从而失去原本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村域范围内的全域旅游业,使传统村落文化得到长久的生命力,即原生地原生传承。
3、确保原生环境可持续
传统村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常常呈现出“环境资源消耗型”特征,由于观念落后,生产活动中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常常采用掠夺式开发使用。本次规划实践一方面通过订立基本农田、林地、水源林、岩洞、祭龙山等村庄资源的强制管控条款来实行强制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新产业使村民获益,从而消减其对自然资源的取用需求。
4、尊重村落原生肌理和形态
形态上,维护并加强红万村“双鱼环抱”的建筑群落形态,使村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生长而来的空间美学价值得到充分尊重。
5、重点打造原生文化的传承空间
通过严谨的考证,重新组织和设计了符合阿细祭火历史的活动形式、活动路线、活动场所、传承教学模式等,使村落的整体物质空间、生产生活都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杜绝“表演式”传承。
6、关注原住民生活质量
本次规划实践坚持探索“原住民+原住地”的社区建设模式。强调原住民才是传统村落的主体,充分尊重原住民的居住生活、生产发展的权利,以对内服务为主、对外服务为辅的理念组织村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设施等。
7、传承原生文化的本质而非形式
在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传承实践中,设计师常采用保留建筑符号、颜色的简单方法,然而这一做法的危害是:仅留下符号会使传统建筑完整形式失传。红万村有阿细特色传统建筑“羊角山”,规划中设计了既具有羊角山结构、尺度、形制,又在空间功能上符合现代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以期形成建筑文化的完整延续、传承。
五、结论
传统村落文化原生地原生传承在规划实践中有一些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充分认识传统村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在规划实践中必须充分调查、分析、思考、辩证,认识清楚传统村落文化的地域、民族、历史、与原生环境原生人群的依存关系等方面的属性,理清传承方式、影响因素等,才能有的放矢开展规划。
二是尊重并充分重视原住民在创造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中的不可替代性。传统村落文化,归根到底,是原住民创造的。只有原住民在原生地繁衍生息,原生文化才能够在原生地传承下去。因此,在传统村落规划中,原住民的安居乐业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规划的重点所在。
三是在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时,一定要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本质,而非形式。例如红万村阿细祭火的本质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祭火是为了祈雨和祈求丰收,如果红万村农业生产活动消失了,祭火也就没有意义了。而原住民如果仅仅为了保留祭火活动而祭火,只是一场表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