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开采中深孔爆破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韦家修
[导读]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中深孔爆破带来的诸多危害:空气冲击波、引发爆破事故等四种危害;并且进行有效分析与观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试图为中深孔爆破作业提供较为安全的保障措施,提升地下开采作业的安全系数。
        身份证号码:45222619841108xxxx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中深孔爆破带来的诸多危害:空气冲击波、引发爆破事故等四种危害;并且进行有效分析与观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试图为中深孔爆破作业提供较为安全的保障措施,提升地下开采作业的安全系数。其中炮烟中毒危害,采取了多种方式,分析出产生爆破现象的基础条件,整理一氧化碳有毒气体的扩散途径,以优化通风措施给予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地下开采;地震波;炮烟
        地下开采作业具有多重危险,深孔爆破是开采作业的一部分,有助于地下开采作业的良好开展。深孔爆破技术,要求作业成果为:钻孔直径不小于7.5cm,孔深不小于5m。此技术具有钻孔大小控制、炸药消耗低等优势,为地下开采提供的作业环境,有利于提升开采生产效率,并且能够与其他爆破技术配合使用。但是在使用期间,存在相关不良影响,极易引发诸多危害,亟需高度重视。
        1  中深孔爆破带来的危害
        1.1  空气冲击波产生的危害
        炸药在爆破时,在短时间内释放万数以上的能量,引发气体爆炸现象,造成周围气温上升几千度,压力直线上涨,气压在10万数值时难以封顶,并且以秒速4000m向周围扩散,形成危害力较大的空气冲击波,造成空气在短时间内高速膨胀,沿着不受阻力的方向,释放能量。扩散期间,夹带经过地域的泥沙、纸屑等物质,对建筑空间、砂石山脉等具有一定破坏力,可见其产生的危害。为充分了解空气冲击波的实际危害能力,在进行矿石爆破计划时,将小动物若干只与支护设施若干个,分别放置于地下采矿项目的关键位置,检测其危害程度。实验结果发现:当炸药含量达到40t时,产生爆破引发的空气冲击波,对方圆百米内,对重量在50t电机车产生冲击,使其移动5m作用,将单矿车移动高达40m。电机车自身重量在30t,加车上矿石重量,大约有50t。项目内的小动物现象为:血管破裂,身体内部多个位置出血。爆破方圆200m内,出现小动物神经错乱,耳聋等多发症状,并且生命不超过10天,大量相继死亡。其三,项目所在区域的防洪铁门,被强势关闭。由此可见,空气冲击波产生的危害不容小觑。
        1.2  地震波产生的危害
        参考北京钢铁学院实验流程,开展实验观测,试图分析在大爆破期间,地震波的振动规律。以312、316矿块,作为实验项目312矿块项目,使用炸药数量为67t。316矿块项目,实验炸药数量为42t。使用地震仪观测震波变化,其中2台为强震仪,另外5台为一般震波观测仪。将强震仪放在距离爆破点20m位置,将一般震波观测仪分别放在爆破点不同距离,来观测震波变化,距离设置原则为每100m安置一个,第5个观测仪放在距离爆破点150m的位置上,实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震波实测数据
 
        地震现象带来的危害,具体表现为:当震点测速为85cm•s-1时,①矿石项目发生大面积浮石掉落,②矿石原有裂隙的,裂隙呈现深度扩张发展趋势;当震点测速为32cm•s-1时,①、②现象均有;当震点测速为9cm•s-1时,作业区间内,③有小面积的浮石被震落,作业区间内未受地震影响;当震点测速为6cm•s-1时,岩石有细微不稳定状态,发生现象③;当震点测速为2cm•s-1时,对项目区域未产生明显影响。
        1.3  爆破事故危害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煤矿爆破事故发生期间,放炮类事故占其4%,每次事故造成至少3人死亡的占据25%,每次事故造成至少10人死亡的占据30%。1981年~ 2004年间,全国爆破事故死亡至少3人的有7985起,总计死亡人次为52871,其中包括瓦斯爆破5120起,占爆破事故的65.25%。瓦斯爆破,引发的死亡人次为37907,占据总死亡人数的71.7%。通过数据统计可知,爆破事故的危害,具有伤亡性质,其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
        1.4  炮烟中毒危害
        地下作业中,炮烟中毒事故时有发生,中毒较轻的表现为呼吸道障碍、支气管炎等症状,中毒较为严重的表现为肺部感染、肺部水肿等现象,如若中毒者未得到有效抢救与治疗,极易造成呼吸衰竭致死现象,成为危害较为严重的事故。由此发现,由神经爆破产生的炮烟中毒,具有致命性质,严重危及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应给予高度重视。
        2 防治措施
        2.1  空气冲击波的防治措施
        2.1.1 计算安全值
        依据冲击波的公式,在冲击波最小时,计算危害的安全范围。公式:L0=K0 Q。L0表示的是冲击波最小时,不会受到危害的安全距离,单位为米;K0是一种系数,是爆破项目的作用系数,比如桃矿的爆破指数为4;Q指的是起爆作业需要的炸药数量,单位为kg。
        2.1.2 防护措施
        第一,削弱。削弱空气冲击波的作用力。将打爆破区周边的垒墙位置,堆放矿石,让冲击波在作用于垒墙时,消耗大部分能量。让爆破点分开进行,避免同时爆破带来的双重危害,实现有效减弱项目中的空气冲击波,减少爆破项目的此类危害。
        第二,引导。分析冲击波的流向与特征,将其爆破后的冲击方向改变,引导其冲向其他方向,减少作业区域的危害。
        第三,阻挡。在冲击波习惯性传播途径,设置具有阻挡性质的障碍物,比如混凝土墙,金属板墙等。
        第四,回避。爆破前,让作业人员远离冲击波范围,依据安
        全值进行撤离,保障地下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2.2 地震波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2.2.1计算安全值
        遵循爆破作业相关规定,依据公式计算可得:L≥{Mc/。关系式中,n与K0一致,是一种爆破指标,M1指的是未受震波危及的安全系数。312矿块的L值计算方式,其中Q=67t,n=1,M=1.5,代入公式,计算可得:L=1.5×(67×1000)-3=61m。当 Q=9.2 时,其他条件不变,则 L=1.5×(9.2×1000)-3=31.4m。由此可知,当Q=9.2时,安全距离L=31.4m,与实际观测数据相符。
        2.2.2  防治措施
        质点振动公式V=M(Q-3/L)a作为爆炸震波的安全值。在M、a在确定的条件下,将设备与阻挡物更改,分析防治效果。当岩石质点的实际受震波影响,产生的振动频数,比阻挡物的临界值大,则设备与阻挡物会在震波中被破坏。因此,震波速度与项目质点所具有临界承受震波频数,两者之间关系应合理控制,实现对震波危害的防护。矿石项目的引爆设备,与之最近的设备有两个,分别是变压器与电动绞车。电机属于较为沉重的设备,具有较强的防震能力。变压器是对抗震波能力较弱的设备。利用此二者设备做实验,218矿块在实际爆破期间,将变压器放置在距离爆破点80m位置,其震速计算可得38.5cm/s。实验结果:变压器未受震波伤害,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应采取防治措施为:当设备能够承受的临界震波速度V1≥30,单位为cm/s,采取加固阻挡震波、人员撤离措施;当风门墙的临界震波速度V2≥20,单位为cm/s,采取加固阻挡措施;当工程设备的临界震波速度V3≥80,单位为cm/s,采取加固混凝土的作业措施。
        2.3 爆破事故应进行的防治措施
        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进行爆破施工程序,规范炸药用量,以便于减少爆破事件发生,保障工程质量。在地下开采作业期间,每一道工序施工前,均应采取多次检查方式,保障施工安全性。工艺检查期间,应关注各部分连接准确,保证作业安全性。确认作业程序各部分准备就绪,保证作业安全性。各部分工作准备完成后,远离起火爆破点,保障地下采矿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2.4 炮烟中毒应采用的防治措施
        2.4.1防治措施
        大型爆破事故中,产生的炮烟中毒事件有两种类型:在作业期间被炮烟感染,在爆破事件发生后被炮烟感染。针对炮烟中毒事故,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为:严格规定与管理,在易发生爆破的区域范围内,禁止开展爆破作业行为,具体范围标准为500m;对于极易发生爆破事故的区域,比如天井,此类区域具有通风不良的特征,应采取的炮烟防治方式为:加强通风、喷雾洒水等;在爆破事故发生前,测试爆破区域的风气流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风速,使其处于稳定状态,减少爆破事件发生;加强作业现场的废气处理,采取通风方式缓解此类问题,减少炮烟中毒事件发生,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
        2.4.2炮烟合理控制
        通风的安全距离,作为判定地下采矿区域炮烟安全,具有一定局限性。作业项目区间内部的浓度,被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作为安全指数,具有践行的科学性。实际采矿期间,应科学测量相关参数,精确分析数值,进行反复多次计算,保障安全进入时间的准确性,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员进入作业的安全性,保持地下开采作业的稳定状态。如若现场施工状况较为复杂,存在较为不利于通风的作业设备,造成实际通风所需时间,大于理论计算的通风消耗时间。采矿企业,在实际作业期间,应充分考量现场的诸多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地下采矿作业,促进开采作业顺利完成,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保障采矿项目的安全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地下采矿作业存在较大危险问题,爆破作业带来的诸多危害,应加强相关部门管理者的重视,提升作业安全性。安全工作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中深孔大爆破带来的诸多危害,以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为主要危害表现形式,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应采取具有效果的措施,科学规避爆破作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地下采矿作业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曹杨.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9.
        [2]高圣元.坚硬煤层综放开采顶煤深孔爆破弱化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