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确定文物古迹原状的方法——潮州市双忠庙修缮设计 吴宇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吴宇
[导读] 摘要:遵循不改变原状的文物古迹保护原则,以潮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双忠庙为例,介绍在本体详勘阶段确认文物古迹原状的方法,为修缮设计提供依据。
        潮州市建筑设计院
        摘要:遵循不改变原状的文物古迹保护原则,以潮州市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双忠庙为例,介绍在本体详勘阶段确认文物古迹原状的方法,为修缮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潮汕古建筑;原状
        双忠庙,又称双忠宫,位处潮州市义安路西侧旧称新街口路段,是祭祀唐时死守睢阳、保卫江淮,抵抗安史叛乱,有助唐代中兴而死难的许远、张巡两位忠臣的专庙。据清光绪《潮州府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巡道楼俨、知府胡恂、知县张士琏共同决定将瀛洲书院旧址改建为双忠庙,以祀许远、张巡,其时共计费300金。
        唐时韩愈曾作《张中丞传后叙》,刺潮后兴学重教是潮汕地区双忠英雄崇拜的起源。南宋时文天祥因抗元对他们也十分推崇,他抵潮时曾到潮阳双忠庙祭祀并作诗《沁园春•谒双忠庙》悼念。
        双忠庙前天井西墙照壁嵌碑记三通,依次为“重建双忠庙碑记”、“善信攸同”和“重修双忠庙碑记”,诸碑记录了始建、修缮的年代、项目、位置、规模和资金来源以及乐捐人士芳名等信息,但惜已风化模糊无法通识。
        双忠庙坐北朝南共三进,从位于义安路的青龙宫门进入前天井,东侧天井外原应为阳埕,西火巷和西墙外为相背的两户人家,南临双忠宫巷,北接赞槐里后巷。从木梁架的构造做法判断,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中期的上厅、清后期的中厅和门楼间。民间有“一亩双忠”的说法,现占地面积仅余410.62m2。阳埕在民国时期的扩马路运动中成为道路,门楼间凹斗部位成为人行道,侧天井北半段丢失产权。1958年起,双忠庙为潮州市计量检验厂使用,大门石门斗框所在墙体筑成四柱苏式新型门面。1981年,第一进的戏台废弃,台址改建成两层砼构职工宿舍。中厅、上厅、穿心亭以及西火巷,则为检验厂用地,厂方增覆了龙虎天井的临时上盖,将中厅两次间砌墙围隔成办公、仓储场所。上世纪初,厂方经营萎缩,将中厅东次间、侧天井临街部分围隔成商铺出租,上厅心间和东次间分隔成三个单位,各立门户成了公租屋,门楼间南侧也加建瓦房作为铺面出租。2018年初穿心亭和两侧临时上盖坍塌,牵扯上厅前廊、中厅后廊屋面破损。
        双忠庙建成近三个世纪以来,天灾人祸兼而有之,而今建筑物遍体鳞伤,摇摇欲坠。究其成因,大部分属自然老化,也有人为“建设性”的破坏。整体格局已遭破坏,本体也很不安全。若非在义安路瞥见中厅火星脊的一角和“双忠宫巷”这个名字的存在,双忠庙这座历史建筑几乎在古城居民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了。
        本次修缮,拟复建戏台,中厅落架,上厅添补大木构件,复建穿心亭,翻修全庙屋面,铺筑地埕、加固墙体,是属大修。

修缮以《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指导思想,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
        上述历史格局的演变来源于相关人员口述和零星资料记录,缺乏文献资料佐证。潮汕地区古建筑虽也有内在的设计逻辑,但很难像北式建筑那样用柱径和斗口的尺寸来推定平立面尺寸。追溯确认原状就成为本次详勘的难点,而对现存的本体进行详细测量、定位、分析、判断是仅存较好的方法。
        戏台的平面格局和开间、进深、高度等尺寸资料匮乏,走访周边上年纪的人得到的建筑信息非常模糊,但大家又对在庙里、在隔壁屋顶看戏的印象深刻,盖因缺少娱乐的年代和关注点的不同。九十年代以前由于物资紧张、资金有限,会最少干预原构来改建。勘查中发现宿舍楼北侧的单跑楼梯间北墙有石条下皮距地1.22m,长×高=1.78×0.225(m)突出墙面40mm,开卯口110×110(mm)深50mm中距390mm,包括被梯段掩没共五个。这就是戏台台架石原构和安装台面木楼楞的卯口。由此可初步确定戏台后台开间、进深和地面高度。由门楼间和照壁的斜对角的关系、保证照壁正视不被戏台遮挡、天井步数合吉和留过白等相互制约的因素,可确定戏台的平面和高度尺寸。
        坍塌前的穿心亭,曾于2015年4月另一街区改造项目中摄得几张模糊的照片,2018年笔者接手本项目时坍塌现场还未清理,较好溯源。但在未寻得照片的初勘中遍地残骸无法踏足,而上厅和中厅间为东西廊和天井的格局比中间穿心亭两侧龙虎井的格局更普遍,残留的穿心亭大载被误认为两廊的前楣。龙虎井照壁更改的黑板、后加上盖的残迹加深了这种错误的印象。后清理地面发现中间地埕部分完好的铺装为红方砖金字铺筑且两侧有台明石条,石条在大载外侧;被榕树根系几乎全部覆盖的西照壁在西火巷侧仅存了几片绿琉璃滴水瓦,东照壁凸字形起线等迹象均印证了第二种格局为原状。
        门楼间前坡应为大门改造时更换,前坡桁、桷、瓦的规格、颜色都与后坡和主座有明显区别。设计时恢复凹斗部位屋面,延长前坡斜线后发现前檐口比后檐口低350~400,且嘴口桁低于现存大门石上槛,明显不合理。仔细核对现脊桁,发现桁径和现存余二桁相同,而脊桁桁径应当比余各桁大。从规格和侧样推定现脊桁应为原脊二桁。从屋面正脊的更改、厝角头的缺失佐证了这一推论。门楼间后廊槛垫石卯口为小斜坡进退口,横陂下楣也有卯口,表明缺失了可拆卸屏门。抗日战争前,每年三月间,潮州古城均有双忠爷出游活动,甚是壮观。活动屏门是为方便双忠爷巡游出入方便设置。
        地埕的铺作、石作构件的起线、山墙的楹寿等容易忽略的细节,有时候是判定格局的关键,因为通常原构才会有雕刻和灰塑。详勘时要做好相片记录以备改建部分混淆原状信息时作为判断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子怡.“双忠”信仰与韩愈崇拜——“双忠”庙祀落户潮汕地区的文化阐释[K]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