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住宅优化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余晓敏
[导读] 摘要:由于土地稀缺,为对土地进行合理地开发建设,政府部门更为重视节地的建设政策。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由于土地稀缺,为对土地进行合理地开发建设,政府部门更为重视节地的建设政策。而同时,技术的发展己经较为成熟,能够解决超高层住宅的竖向高度所带来的相关安全技术问题,这就促使了超高层住宅开始大量建设的发展背景。本文针对超高层住宅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从超高层住宅的规划布局、形态选择、平面设计、建筑表皮以及立面细部造型等方面提出应对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超高层住宅;住区规划布局;超高层住宅平面设计;超高层住宅建筑立面设计
        引言:作为住区设计的其中一种典型,超高层住宅及住区设计在遵循住区设计的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在各个设计维度上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下就针对规划布局、形态选择、平面设计、建筑表皮以及立面细部造型等方面进行阐述。
        1规划布局
        建筑群体布局有行列式(并列式、错列式、斜列式)、周边式和自由式三种形态。当受到地形限制时,也可采用自由式,根据地形、地势和朝向等条件灵活布置,通过单体扭转,多样组合等各种手法,使宅间绿地呈现指状延伸,以达到开敞感和渗透感强的结果。
        在规划中,超高层住宅在群体中的布局对其室内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优劣起到全局性的影响作用,全面考虑超高层住宅与周围环境及其他建筑的相互关系以及主导风向等气候条件,控制合理的建筑高度、建造间距,通过建筑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类风、热效而提升住宅的舒适度;建筑朝向利用空气的对流,提高自然舒适度,隔离外界噪音,亦降低能耗;充分纳入地块周边的阳光、微风和秀美风景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提升住宅产品的品质。
        2建筑形体
        超高层住宅的建筑体型设计可从平面和竖向型体两方面考虑,同时考虑平面与竖向的组合关系,通过合理的建筑体型可以有效的减轻风对建筑的影响,从而提高住户的居住舒适感受。超高层住宅平面一般采用流线形、正多边形以及异形平面。
        a.流线形平面:圆形、椭圆形、梭形等流线形平面,顺风力比较小,相对矩形平面可减少20%-40%的风载,是超高层住宅抗风设计的优选平面。
        b.矩形及正多边平面:正多边形平面体型系数小、多向对称,产生的户型规整,为超高层建筑抗风设计较为常用的平面。
        c.异形平面:L形、T形、H形、Y形、十字形、蝶形及槽形等平面形状亦为超高层住宅常用,此时,平面设计的关键是要结合风向控制平面突出长度并选择有利于减小体型系数的朝向。
        3平面设计
        (1)平面交通单元
        a.贯通模式
        特征是一条水平走廊贯穿整个标准层平面,一般为内廊式。相比而言,容量大、造价低,在欧美等高纬度地区早期建造的超高层住宅中,曾相对较多地出现过这种模式。但由于标准较低,近年来已不太多见,只偶尔应用于综合功能的超高层小户型公寓,电梯一般居中或靠一边布置,住户舒适程度不高。
        b.中心模式
        交通单元位于标准平面的几何中心,很大一部分的超高层住宅采用这种模式。这类布局的交通单元形成一个核状中心,平面上的各套住宅距离交通核的距离大致相等,减少了走廊面积,使住户能够较为迅捷地到达交通核,适应性较强。采用这种布局方式的超高层住宅平面一般双向对称,方形、流线形、异形平面均有使用。但是这种模式的交通核基本完全被住宅内墙包围,交通单元基本没有直接采光通风,交通空间的使用舒适度、安全度不高。
        c.偏心模式
        采用异形平面形式的超高层住宅,使交通核位于标准层平面的一侧,是现在较为多用一种模式、这种布局的电梯厅、走廊和楼梯间基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自然采光,平面内各套住宅距离交通核的距离也较短,对于超高层住户的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性而言无疑是较好的一个选择。


        d.混合模式
        一些超高层住宅在一幢住宅内采用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交通单元,以此达到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
        (2)竖向电梯配置
        影响超高层住宅居民交通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电梯的等待时间。超高层住宅的一般要求是电梯60秒内可以到达。电梯分区分段设置大量使用于超高层公共建筑。现在多用于含住宅功能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中,随着超高层住宅高度的逐渐加大,分区分段设置将会作为提高交通空间使用舒适度的有效方式得到更多的运用。
        (3)交往性设计
        对于超高层住宅而言,交通空间无疑成为进入室内之后无意识交流产生的潜在空间,良好的交往性设计对于提高住户对交通空间舒适性的感受、防止电梯、公共走道内犯罪隐患、满足住户亲近自然的需求、为住户创造良好的社交机会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a.入户大堂
        大堂是超高层住宅的出入口,使用最为频繁,存在规律的使用高峰。这一区域应有较大的面积供人流疏散并配置相应设施,例如布置阅报栏、休息座椅等,同时应有自然采光和绿化植物,以缓解拥挤造成的紧张感,创造可能交流的氛围。由于超高层住宅的产品定位及使用需要,大堂通常在面积及层高上扩大处理,供住户在此休息、交流及接待来客。
        b.电梯候梯厅
        电梯候梯厅是同一楼层住户可能产生交往活动的第一潜在空间。等候电梯的时间段中,住户容易自然地进行招呼、谈话等非刻意性的自然交往。因此应尽量为候梯厅提供天然光线和绿化、座椅,营造轻松的空间环境。以此使得候梯厅不仅满足单纯的交通作用,也可供住户平时日常使用"在候梯厅室内空间的处理上,注意座椅的布置位置与方式,尽量避免紧邻电梯入口,可在视线和空间上略作错开处理,避免住户因紧张感和拥挤感而回避使用这个空间与设施。
        c.组团设置
        组团设置是超高层住宅未来可以考虑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之一,对于交通空间交往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本质也是分区分段设置的一个类型。将住户按楼层进行分区,使电梯只停靠在分区首层,然后通过楼梯联系到不停的楼层。可结合将组团首层候梯间平面作适当放大,成为组团中居民的公共交流平台,令居民产生领域感从而有利于邻里组团概念的形成,并良好交往,同时有利于灾害发生时的安全疏散。
        d.空中花园
        超高层住宅远离地面的生活环境、儿童及老人地面活动时间减少,而空中绿化在调节小气候环境、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的作用巨大。在夏季空中花园通过加剧自然通风速度和绿化阴影改善了热舒适度。在超层建筑中加入更多的有机体,使有机体与无机体充分结合在一起,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原生态关系。
        e.跃层庭院
        跃层庭院可看做是裙房中央大厅及空中庭院的一种演变,可分为单一式、分段式、折叠式、周边式、交互式五种形式。
        4.建筑表皮及立面细部造型
        超高层住宅的表皮设计对于建筑的防风抗噪、生态环保有重要意义。从发展趋势来看,高度越大的超高层住宅,采用流线型平面与玻璃幕墙结合的比率越高。此外,双层墙面的应用对于缓解超高层住宅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优势。
        现代在超高层建筑应该关注城市和建筑对人的满足,通过立面的材料、细部、装饰和招牌等的设计和运用,以获得亲切而有质感的街面感觉。超高层建筑立面细部造型宜人的尺度感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在心理上的体验就是舒适、亲切,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可识别性,从而建立居民归属感,增加人们人际间的情感联结,有利于人们爱护自己的环境,并维护自己所在环境的安全。
        结束语:
        超高层住宅设计,虽较一般的非超高层住区设计需要回应的心理需求及技术问题更为复杂,但归根到底需回归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本面上。对超高层住宅的设计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城居住空间往良性的方向持续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