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韩秋杰
[导读] 摘要: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单产的思路被多数育种者所接受,实践证明,增加群体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人民政府  河北承德  068363
        摘要: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单产的思路被多数育种者所接受,实践证明,增加群体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群体密度的增加会给玉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增大秃尖增长、株高和穗位提高、子粒容重和百粒重等品质性状下降,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单交种为材料,结合生产实践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种植密度;玉米农艺性状;产量
        引言
        在我国农业种植体系中,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来源,也是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的重要资源,因此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对于我国的粮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要针对不同的种植密度和品种进行分析,探索其对玉米产量及性状的影响,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对玉米的株高、穗长、空杆率进行因素探讨,探寻科学的玉米种植策略,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提出更多的意见,提升玉米产量,保障我国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
        1根据实验结论构建科学玉米种植体系
        基于以上实验条件和材料,为我们在种植后进行了数据统计,具体如下。在中熟玉米品种中,先玉335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种植密度达到每公顷7500植株时达到峰值,如果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则会降低产量;郑单958、kws2564、kw3564、kws3376的产量变化与先玉335品种种植密度趋同。晚熟品种中,kw3564的产量在种植密度同样达到每公顷7500植株的时候达到最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本地区、本条件下当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每公顷7500植株时为最佳选择,在此密度标准下,上升或下降均会造成产量下降。
        通过上述试验,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有着直接关系,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其他外界条件都相同,也属于当地种植的自然平均范围内的环境条件。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我们就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玉米种植密度的影响范围,有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我们的上述数据基础进行温度条件的变化,从而得出在一般温度变化范围内的可能产生的产量差异化。另外我们还要考虑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问题,在理论上相同温度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应该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当温度在20℃至25℃的正常发芽范围内提升时,种子发芽率反而会降低,因此在种植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
        2玉米种植发展方向与不同种植密度影响
        我国有很悠久的玉米种植历史,但是在很长有一段时间以来对于玉米的种植都缺乏深入研究,仅仅在播种与栽培上有一些措施性研究,对于其他方面的种植却没能细化研究,特别是在种植密度和品种对于玉米产量的方面研究更少。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品种,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农户选择的种植品种与种植密度不匹配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很多农民受到传统思想影响,都会选择植间密度较大的大穗型玉米种植方式,在生产与收益上提升较为缓慢,严重抑制了粮食产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农业种植正朝着机械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因此也有必要探索不同的种植方法所带来的改变,不断深入研究种植密度和品种对于玉米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对于中熟玉米和晚熟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上进行产量探析,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以往数据得出两种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最佳方案,为读者提供有一些玉米高产的种植密度方式与方法,并为其他的农业科研人员提供部分栽培参考依据,为我国的玉米种植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做出一点绵薄之力。


        3在种植密度优化过程中要做好选种和田间管理
        对于不同密度的玉米种植来说,玉米品种的选择是玉米产量的重要要素,建议农户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发芽率高的进行种植,同时也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有效结合,了解当地的种植资料,为玉米稳产做好相应的基础工作。本次试验采用四种玉米为试验材料,分别为先玉335、郑单958、kws2564、kw3564、kws3376。玉米分组实验室在随机情况下开展,第一组为6500株每公顷、第二组为7000株每公顷、第三组为7500株每公顷、第四组为8000株每公顷,每组种植面积均为十八平方米,保持相同的种植行距,并用人工播种方式调整玉米植株的密度。整个种植过程工作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和记录,并最终测定和汇总玉米的穗数、颗粒数、百粒数等相关数据。
        另外,在这次的整体玉米种植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按照本地区的农户习惯性方式进行,特别注意灌溉、施肥等措施,要确保田间管理的统一性和时效性。在施肥过程中要保证施肥的深度达到标准要求,按照时节对玉米秧苗进行追肥,追肥之后要对根部土壤再进行清水喷洒,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阻止肥料烧苗的情况。玉米秧苗种植完成后要对整体的田间进行喷洒式的灌溉,但是这种浇水方式仅适用与玉米种植的初级阶段,到玉米的中后期则采用灌溉方式浇水。
        4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对比分析
        在不同种植密度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对比分析中,我们在选择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基地的范围,考虑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温暖地带,实验基地外部环境的年平均气温在十四摄氏度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在490毫米左右,种植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长为20至40小时,无霜期占全年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种植地区的土壤较为肥沃,地势平坦、无结块,具有玉米生长需要的光合作用环境,同时兼备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土壤基质含量丰富,其中包括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其比重分别为0.991g/kg、21.34mg/kg、201.50mg/kg。玉米生长阶段气温变化为:第一年4至9月份,最高气温为30℃至40℃,最低气温为2℃至15℃;第二年4至9月份,最高气温为29℃至32℃,最低气温为0℃至13℃.玉米种植阶段的降水量变化为:第一年4至9月份,18至88mm,第二年4至9月份20至92mm。
        5提高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下表明,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对玉米的产量有极大的提高,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海拔和不同的气候环境下,适宜的植株密度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在大面积种植玉米之前要根据地域气候、水平高度和水量等多方面的因素科学规划,已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述,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玉米作为我国的传统食物,既是百姓餐桌上的重要食品,也是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玉米高产方式。玉米的种植密度和品种的变化对于玉米产量尤为关键,只有将农业技术做到精细化、科学化才能更好的提升玉米种植质量。文中对于部分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进行了试验和分析,但是不同土壤和不同的自然环境也可能对于玉米的产量产生影响,我们要尽可能的将玉米种植密度研究进行深化,以此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种植综合效能,适应当前农业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论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庄振涛.基于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种子世界,2018(11):52-53.
        [3]周旭梅,高旭东,何晶.浅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7(3).
        [4]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等.探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