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宏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言建造在建筑学意义上指的是在一定地点运用一定的工具与技艺将不同的材料和构件组合为一个物质整体,是把部分组合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艺术。东南大学李海清教授认为,建筑建造模式由技术模式和工程模式两个方面构成:技术模式由设计主体控制,包括材料、构造、结构设备等设计问题的处理;工程模式由生产主体控制,包括工程管理方式、施工方式、生产制造方式等工程问题的解决。基于此,本文将探究装配建造的工程模式中制造方式的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建筑学价值。
关键词:建筑学;装配建造
引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种类及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多新理念及新技术的支持。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建筑的建造方法不同,其建设效率及质量也势必存在一定的不同。
1装配建造与传统建造的区别
装配建造(IndustrializedConstruction),又称预制建造、场外建造,装配建造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都是指在工厂预制建筑部件运往现场组装的建造方式。精益建造领域学者认为装配建造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系统,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装配建造本质上仍具有建造的特性:建造的一次性、现场生产性、临时的多组织性。工业技术的革新催生了工厂预制和现场机械装配的新型建造方式,这给传统建造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传统建造是以身体操作为主体,进而所使用的材料、工具都以身体的尺寸与肌肉运动机制密切相关,传统手工建造模式下,手工的不精确性与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传统建造中的身体操作被机械操作所替代,建筑构件也向工厂化预制生产的趋势发展,建筑被分解为构件单元进行工厂预制再运到现场进行组装连接,工业化建筑产品以建筑部件的形式出现并介入建造中。因此,装配建造与传统手工建造差异的关键点在于,前者利用机械操作构件部品,后者利用手工操作建筑材料;同时,传统建筑建造与设计环节分开的,而装配建造在建造前就考虑各部件的拆分与组合,因此方案设计与装配建造有着更高的关联度。在这些差异的背后反映了制造业向建筑业的渗透,建筑建造中工业化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传统手工生产模式。
2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2.1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在建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从而导致建筑物的综合品质受到了严重影响。从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施工与设计被分为两项不同的建设内容就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由于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被分开,并且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状态,这样很难保证施工方与设计方的及时交流沟通,进而对最终的工程施工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操作的时候,对于传统的施工工艺来说,施工需要在现场完成,并且施工周期较长,涉及多个环节。而现阶段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则可以在施工场地外完成,再通过机械运输的方式将材料搬运到施工现场[2]。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如果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对接,易使生产工艺与施工实际需求情况间存在偏差,因此也会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综合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2成品保护力度不够
在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成品保护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预制组件来说,无论是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在施工现场的存放期间,都要注意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在运输过程中,预制组件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板墙表面出现龟裂及预留孔洞受损的情况,对成品的综合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建筑建造品质。将成品运输到施工现场之后,应对预制组件进行科学存放,但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预制组件在存放时品质下降。
笔者对其进行细化分析后,将原因大致归为以下两类:其一,部分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较差,尚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细节关注度不足,未能养成施工质量控制意识,且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对成品进行妥善管理,自检及复检工作开展不及时;其二,由于预制组件成品的墙板较薄,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是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人为损坏。
3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质量问题的改进机制研究
3.1科学决策,用开放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和颠覆式的创新,发挥我国在互联网和5G领域的技术优势,突破智能建造关键技术
数字设计是智能建造的基础。目前,我国主要数字设计软件的基础性技术都来自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信息安全的角度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BIM软件的大方向完全正确,但也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融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国际化进程,力争实现并跑,最终领跑。因此,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规划我们的发展路径,避免过多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应当对标新动能,基于互联网、5G等新平台,开发颠覆性、替代性的软件产品。
3.2建立完善的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是改进机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运行检测系统主要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数据进行核实并上传检测结果。将采集到的信息与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便于施工方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每一个施工环节完成之后,都应该应用检测系统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只有保证该环节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施工环节。检测系统的设定应该符合装配式建筑的实际建造需求,当发现施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改进。全面落实改进机制,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装配式建筑建造中的质量问题。
3.3完善装配式建筑的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有效完善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亟须政府部门不断提升行业管理力度,结合现有法规,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督管理。另外,可以将监管的权力授予第三方机构。在管理内容上,应该包含装配式建筑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行为质量管理,以及验收过程中的管理等。在政府部门层面,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起到引导行业市场发展的作用;职能部门也要注意对各个装配式建筑施工建设单位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诚信级别制度,调查、记录企业的诚信情况,更好地实现工程动态化监管。最后,职能部门在工程质量监管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其监管范围,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及质量检测单位,保障各方监管机构的工作质量,提升装配式建筑建造的综合品质
结束语
装配式建筑建造与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工程建设更加环保、建设周期明显缩减等方面。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理之前,应该对本装配式建筑建造工程项目有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使得改进机制的创设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伟,刘恩宇.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初探[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0(05):138-139.
[2]周春辉.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问题及改进机制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11):190-191.
[3]樊则森.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的新边界、新模式、新技术与新产业[J].建筑技艺,2019(09):54-57.
[4]马智亮.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勘察设计,2019(09):57-59.
[5]王双龙,李纪方.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问题及改进[J].建材与装饰,2019(2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