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工程施工的技术难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周江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内河航道运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中海工程建设总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570203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内河航道运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内河航道运输的正常发展,离不开航道疏浚工程。及时疏浚河道,对其进行开挖,能够增强河道防洪泄洪能力,尽可能降低洪水所带来的灾害影响,保障周边地区居民生活及经济运转。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涉及范围广,其疏浚工程对整个航道运行影响极大。尤其是中下游段河床条件复杂,疏浚工程施工需克服种种技术难点。基于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为例,分析其疏浚工程施工的技术难点,提出在疏浚时应注意的事项,希望能为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航道疏浚;技术难点分析
        1.概述
        1.1 河道特征
        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长江上游河床的比降也比较大,使得水流较为湍急,加之水量充沛,上游水利资源十分充足。但是对比长江上游,中下游河流所流经之地多为丘陵平原,使得河道较为曲折,江面更为宽阔,河床比降较小,水流速度较慢。而且,长江中下游湖泊分布较密,且支流甚多,受雨水影响较大。与长江上游河段相比,中下游河段更容易受到冲刷或造成淤积现象,这样一来河流的外形必然会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河床稳定性更弱。
        1.2 疏浚方式
        在航道疏浚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使用挖泥船等其它各种相关工具对航道水下的泥沙进行清理,成为航道开发、维护的重要手段。疏浚工程发展较早,在历经数世纪演变后,疏浚设备大致可分为水力式和机械式这两大类。水力式疏浚设备包括耙吸式、绞吸式等挖泥船,主要是通过高速离心泵对切碎的泥土进行抽吸,并可进行输送。而机械式疏浚设备则包括抓斗式等挖泥船,通过这些泥船实现周期性挖泥、运泥、装驳等作业。对比机械式挖泥船,水力式挖泥船连续性更强,且效率高。因此,在对长江中下游航道进行疏浚时,选择水力式挖泥船更为妥当。
        1.3 疏浚工程施工技术
        常见疏浚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耙吸式、绞吸式、抓斗式等挖泥船,三种挖泥船各具特色,在进行疏浚工程施工时,必须根据航道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操作性能较高,施工比较方便,适合通航河道、港口等疏浚工程,但是如果航道底质较硬,会出现挖不动的情况,且不能用于狭窄水域。绞吸式挖泥船运用最广泛,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且成本低,能够支持连续作业,适用于大型疏浚工程施工。抓斗式挖泥船可开挖的深度较大,且可用作起重船,灵活性较强,但是施工质量比较差,适合挖中沙、粗沙等,适用于小型工程施工。综上,结合长江中下游航道情况,耙吸式和绞吸式挖泥船更具实用性。
        2.施工准备
        2.1 测量河段
        在对长江中下游河流进行测量时,主要需完成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对整个河段的水下地形进行测量。根据中下游整个河段最近河床地形的相关测量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可更全面了解水深情况,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对河床近期的变化进行测量。将近年来测图与最近河段水下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及时掌握河床冲淤上的变化,为后期施工提供参考。(3)对施工河段进行局部扩大测图。在选择施工河段之后,需对施工河段再进行扩大图测量,能够为工程量的计算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2.2 现场考察
        若要对一个航道进行疏浚工程施工,必须将施工现场的各种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如通航情况、航道保障措施、施工对通航的影响等。在规划施工方案以及施工区时,相关工作人员通常利用画图方式进行分析,寻找设计方案。图纸设计确实比较直观,但是现实情况却总在变化,所以在施工前必对施工河段进行实地考察。利用现场考察这一方式,能够更准确把握河段具体情况,包括航行特点、水流流向、船舶流量等,同时还可以更直观了解施工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为后期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3.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3.1 散乱浅包疏浚方法
        在长江中下游段,难免会存在一些散乱浅包,而其流动性又比较强,给疏浚工程带来不小难度,不易进行精准定位。散乱浅包在航道内通常处于中间位置,受水流影响较大,会跟随水流移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增加对航道进行测量的频率,以最新测图为基准,对散乱浅包进行定位。对于清除散乱浅包而言,若采取边抛方式对其进行疏浚,那么必然需禁止施工河段船舶通行,给通航带来不便。另外,边抛在距离上有所限制,一般规定不得大于70m,若散乱浅包边抛于航道内,必然会影响疏浚最终效果。在此情况下,使用耙吸式挖泥船最为合适,可对散乱浅包进行精准定位,且通过挖泥装舱方式,可对泥沙进行搬运,最终实现散乱沙包的清除。
        3.2 江心滩疏浚方法
        鉴于长江中下游河道特点,水流进入后,由于河道逐渐开阔,使得河流流速变缓,导致泥沙不断沉淀并且淤积,淤积到一定程度便在河心发展为浅滩,而随着浅滩面积不断扩大,会对整个航道造成淤积现象,影响其维护尺度,通航量也会因此减少,甚至断航。所以,必须提前对航道进行疏浚,越早介入,越能抢占先机。如果提前进行疏浚,可以充分利用水位优势,对巷道布置进行适当调整,及时开挖预备槽。而预备槽的开挖通常需选择水流较为集中区域,以及主流区域,所以可使用“吸盘号”工程船,通过边抛方式开挖深槽,并利用预备槽对水流进行引导,冲刷河道。
        3.3 边滩疏浚方法
        就长江中下游河段而言,河道内边滩通常位于弯曲河段的凸岸,大多是由泥沙堆积形成。在水位较低情况下,边滩的一部分区域会露出水面,并逐渐向航道内淤展,会对航道深度及宽度造成影响,无法满足通航要求。对于此种边滩,在进行疏浚工程施工时,修边拓宽为最有效方式。在边滩淤展的幅度比较小时,可对采用切割方法,切割对象是向航道内延展时所凸出的边缘部分,“吸盘号”工程船在这一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疏浚时可利用外边抛方式,以提高施工效率。但是在边滩逐渐延展且占据较大航道宽度时,最好利用“吸盘号”开挖深槽,将其进行分割,同时利用耙吸式挖泥船清除剩余滩体。
        4.疏浚注意事项
        4.1 施工区回淤
        在对长江中下游航道进行疏浚后,由于原有泥沙条件被改变,通常会出现原地形企图恢复的趋势,造成一些泥沙回淤。从本质上来看,回淤是一个再造床过程,以实现输沙平衡。航道疏浚不可避免地需面临这一问题,因此在施工之前便需做好充分准备。在计算施工工作量以及施工时间时,必须考虑回淤问题,有必要将20%-30%回淤工程量纳入考虑范围内。
        4.2 通航与施工之间的矛盾
        目前,为增加疏浚施工船功能,其体积逐渐趋于大型化,虽能提高施工效率,但是也逐渐增加通航与疏浚施工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控制:(1)进行单向控制,在对航道进行疏浚施工时可以限制通航量。(2)提前进行疏浚施工,在航道条件较为充足且长江中下游水位比较高时,提前进行谋划,对航道进行疏浚。(3)对施工河段采取禁航措施,但是这一方式难免会影响通航,所以更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情况,如航道水深且通航标准难以维持。
        在长江中游,通航量较小,船舶比较少,可适当采用短时间禁航措施或者单向控制措施,对航道进行疏浚。但是长江下游通航量比较大,船舶数量多,上述两种方法都容易导致大量过往船舶积压,还会给疏浚工作带来不便。所以,综合来看,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应为兼顾通航与施工,在提前进行疏浚施工的同时,尽可能将航道放宽,最好不采用禁航措施,避免对通航以及施工都带来较大麻烦。
        参考文献:
        [1]万鹏.对内河航道疏浚施工中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19(11):156-157.
        [2]后爱兵,熊亮,柯常准.关于长江中下游航道疏浚施工方案的探讨[J].中国水运.航道科技,2018(03):40-43.
        [3]马艳君.浅谈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15(02):248-249.
        作者简介:周江(1972年3-)男 汉阳县 汉 本科 项目经理 中海工程建设总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研究方向:港航工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