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蒋先玉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蒋先玉
[导读] 摘要:现如今,我国地质工程过度开采,尤其是在当前工程数量逐渐增加的今天,导致地质灾害的产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  广西省桂林市临桂区  541100
        摘要:现如今,我国地质工程过度开采,尤其是在当前工程数量逐渐增加的今天,导致地质灾害的产生。地质灾害不仅危害着人们的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防治技术,最大程度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一)滑坡
        滑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斜坡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或者地表水的侵蚀,导致表面岩土结构发生涣散,或者在地震以及开挖作业的影响下,斜坡表面的岩土发生了变化,集中分散在岩土的软弱面,产生的一种集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现象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崩塌
        指的是在陡坡上一些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其根据相对较为空虚,出现局部移滑、折断压碎等后导致其失去稳定,进而脱离母体而乡下翻滚、倾倒,并堆积在山脚下。出现这一地质现象等原因有多种,如堆渣填土、矿产资源等采掘、强烈振动、渠道渗透、水库蓄水、工程开挖边坡等。
        (三)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诱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就是地质方面的原因,地下情况由于地质构成时间长,最终产生的效果是地下往往会有清晰的层次,其中下层较为坚固,上层反之。同时在地下还有地下水,地下水一旦被开采完就会留下巨大的空洞。由于现在地下工程频繁动工,再加上地下水开发过度,导致地下空洞很多,一旦上方土层结构承受不住,就会产生地陷的情况。
        (四)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强降雨的天气环境下,以及积雪和冰川丰富的地区,地势险峻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并且泥石流中会夹杂着岩石碎块,给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造成伤害。正是由于这种泥和碎石结合在一起的特性,人们称这种自然灾害为泥石流。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山体的过度挖掘、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严重的森林面积减少以及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坏,给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运用措施
        (一)动态监测
        为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对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威胁,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预控措施提升地质工程的稳定性,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施行灾害预防概念工作,规避地质风险是控制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城镇多、人口密集的河流上游区域内,如果存在复杂地质、有滑坡和崩塌现象的高山和峡谷地区,要采取合理的风险规避手段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动态监测上游河段内雨量、水文,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在雨量大的时候如果存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将附近的居民转移到安全的地区内,降低生命财产损失。
        (二)滑坡的防治技术
        在岩土工程中,滑坡是最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能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这一灾害。相关人员需要以预防为主,遵从防治结合的原则,认真分析和研究出现滑坡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克制,解决滑坡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控制好地下水和地表水,这样能将水对坡体的威胁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如果不存在人为因素的话,那么出现滑坡的主要原因就是含水量大。如果可以将水对边坡产生的作用消除,那么就能避免滑坡问题的发生。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好整个滑坡区域外围的地表水,防止这些水流入到滑坡区域内,可以在边界处秀患处一个截水沟,截流地表水;第二,在滑坡区域内修建排水沟,尽可能排除与曲内的地表水,防止这些水威胁到边坡;第三,采用支撑盲沟、垂直孔排水、水品钻孔疏干等方式,逐渐排出地下水。具体应用等方式需要施工人员能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防治措施。其次,充分了解边坡的实际情况,改善其岩土力学强度。施工人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逐渐改善和优化边坡岩土体所具有的力学强度,借此提高整个岩土体的抗滑能力,尽可能减少滑动力。
        (三)泥石流
        不管是植被缺少,还是山地稳定性较差都有人为因素在里面,所以在对泥石流的防治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施工过程中,用到蓄水装置时,需要对山体的稳定性进行加固,同时建造时需要使用不渗水的装置进行填装,否则蓄水一旦渗漏,容易破坏山石的稳定性。(2)在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山石的整体性,尤其是一些起到支撑作用的位置,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加固。(3)在山上较高的位置,禁止堆放废渣废料,同时禁止随意在山脚开挖,在施工过程中,在较为脆弱的地方用铁丝网或者其他工具进行拦截,防止出现掉落现象。(4)遇到下雨天或者暴雪天气,需要对山体进行加固,同时需要对积雪进行一定范围的清理,防止出现泥石流征兆。
        (四)生物防治措施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措施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去考虑,从而拥有诸多优势。其中扩大绿色植被面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较大的效益,在投资上也较少,但是作用时间较长。在开展生物防治措施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实地现场的地质情况,充分调查实地工作开展的相关资料,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并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使相应的生物防治措施能够得到落实,合理控制放牧、森林砍伐,落实到位封山育林工作,从而减小自然灾害造成的国家和人民生命和经济损失,起到真正的生物防治作用。
        (五)崩塌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坍塌时,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如支挡、防坡护墙、拦截、排水等。这些方法都属于一些传统的方式。施工人员需要认真分析出现崩塌的原因,进而采用与之对应的防治措施。
        除了一些传统的防治措施意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新型的防治措施,如SNS柔性拦石网。在一些具有较高落石能量,并且具有较陡坡度的斜坡上,采用这样方法具有较好的防治措施,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水电站、矿山等工程中,并且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地面塌陷
        由于现在人们对地下资源进行开发,尤其是各种矿物、石油资源的开发让地下出现了许多空洞。再加上人们对于地铁,地下城市等建造,使得本来就相对脆弱的地表土层变得更加脆弱,地面塌陷的事情更是时有发生。另外,人口增加对于地下水的需要激增,导致地下水的补充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使地下出现很多空洞,如果不及时发现,就会导致地陷的发生。(1)在地面塌陷的防治上,应注意工程在开发中对于地下的支撑,只有将支撑方面做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陷的发生。(2)对地下本有的空洞进行填补,防止出现地陷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3)地下水留下的空洞,在距离地面较浅的地方,进行填补即可,而较深的地方就需要加强关注,防止灾害的出现,同时准备应急预案,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解决。
        三、结论
        地质灾害在我国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无形中加大了岩土工程的成本,所以必须在一定范围内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让整个岩土工程上一个台阶,推动我国地质工程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陈世清.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3):196–197.
        [2]舒士成.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居舍,2019(7):64.
        [3]农又瑜.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低碳世界,2019,9(1):64–65.
        [4]张晋源,李鑫.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