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板基础底板大体积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薛加稳
[导读] 摘要:筏板基础在现在建筑中的应用的越来越多。
        上海立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筏板基础在现在建筑中的应用的越来越多。筏板基础以他整体受力性能好,防水效果佳等优点,越来被人们重视和推广。但是如何能够确保底板这些性能得以发挥和实现,就需要我们加强对筏板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大体积筏板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从而确保其施工质量。本文以绿地城八区工程为例,对筏板基础底板大体积凝土施工进行阐述,希望进一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使地下室底板整体结构更加安全稳定。
        关键词:地下室;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
        1工程概况
        绿地城八区工程总建筑面积63972.43㎡,地上建筑面积48065.41㎡,地下建筑面积15907.02㎡,本项目共有 1 个整体地下车库、5 栋高层住宅、1 栋 18 层经济适用房、1 栋 3 层幼儿园及1栋 2 层配套商业组成。其中 1#楼为 27 层住宅楼,2/3#楼为 26 层住宅楼,5#楼为 25 层(局部22层)住宅楼,6#楼为 18层住宅,7#楼为 3 层幼儿园,7#楼为 2层商业配套,主楼基础为CFG桩复合地基+筏板,车库为天然地基上柱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及墙下条形基础+防水板。地下室底板混凝土等级为C30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为 P6。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外围墙柱及直接与土壤接触的地下室顶部梁板的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为 P6。
        2大体积混凝土及其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是水泥用量大,断面多,结构表面易出现裂缝。其主要原因在于水泥在发生水化反应之后会产生较多的水化热,受其影响使得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增大。当产生的温度应力超出混凝土自身结构强度之后,便会在表面上表现出裂缝。而一旦裂缝形成出现,必然会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使得其使用寿命减少,同时混凝土结构的防水能力也将减弱。因此,在实际浇筑时,应充分掌握浇筑养护的技术要点,避免结构表面形成裂缝。
        3筏板基础底板凝土施工方案
        基础底板每区段一次浇筑不留施工缝,外墙施工缝设置在筏板面以上300mm处,并按设计要求增设止水钢板;内墙柱施工缝留设在底板上表面。
        3.1工艺流程
        在工程浇筑施工作业过程中,首先在合适位置布设输送泵,将配制验收合格的混凝土砂浆泵送到第一区第一层;待此区域完成混凝土浇筑之后移动到第二区第一层进行浇筑,与此同时针对第一区第一层进行振捣、赶平、压实、抹光等处理,当完成这些处理后及时在其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再应用保温毛毡做覆盖,做保温养护,同时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温度监测。
        3.2浇筑顺序
        本次工程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用自东向西的浇筑方式,并配置两个振捣小组,跟随现场浇筑分2路向前推进。考虑到采用泵送方式的过程中,混凝土的坍落度相对较大,在浇筑到电梯井坑相邻轴跨时,应针对电梯深坑底板先行浇筑。
        3.3浇筑方法
        本工程应用分层浇筑的方式,筏板基础底板浇筑共分为三层,且将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40cm左右,为便于分层厚度控制应用红色漆在基础梁钢筋上做标记记号。浇筑施工完成后应用斜坡式分层振捣方式,在泵送过程中因自然流淌使之形成斜坡,且在浇筑过程中应将坡度控制在1:3 左右,振捣从底层开始,逐渐上移,保证整体振捣充分。在振捣过程中,应当略微抽动振动棒,以此有助于提升混凝土振捣均匀性,单个位置的振捣时间通常控制在20-30s之间。
        在进行振捣施工时,应尽可能避免振捣棒与钢筋、预埋件等发生碰撞,振捣按照行列式顺序移动,且每次移动距离应适宜,通常控制在1.25倍振捣棒作用有效半径,本工程采用振动棒的作用半径在30-40cm范围内。在进行振捣时应快速插入,缓慢拔出,以此能够提升振捣密实度;振捣应从较低的位置处开始,避免因为高低差问题在振捣过程中出现“松顶”现象。
        3.3.1外墙底板导墙
        条基上300mm处是墙根部的施工缝,该部位不仅存在固定模板钢管,而且在存在剪力墙定位梯子筋,因此在对其浇筑时,应避免直接将混凝土泵送到模板的中央区域,应当适当减慢振捣操作的速度,操作过程更加细致。
        3.3.2电梯深坑浇筑
        在对电梯深坑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首先应完成底板浇筑振捣,然后再进行坑壁浇筑,以此能够避免底板返浆情况发生,在进行振捣时同样应用分层振捣方式,浇筑上一层时,要将震动棒插入下一层的深度不少于5cm,使上下两层结合的更加密实。但是在电梯深坑浇筑浇筑中值得注意的是,模板容易出现位移的情况,影响到浇筑施工质量,为有效控制该种问题,在支模方式上应主要以外顶内撑方式为主,同时在下料振捣时尽量保持对称,严禁单侧混凝土直接浇筑完成的情况发生。在进行振捣施工时应将框架柱根部作为重点振捣地点,避免漏振、欠振引起质量问题。
        3.3.3防止钢筋出现移位
        在浇筑中应控制下料的点位,同时注意应用对称振捣的方式,避免在振捣过程中产生作用力推动钢筋,造成位移出现,同时在浇筑振捣施工过程中,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在现场看护。
        3.3.4泌水处理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泌水现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当泌水较为严重时,其可能对该位置处的混凝土强度造成影响。

为此在实际浇筑中,应注意对该现象加以控制,及时将泌水排出。如:浇筑中形成的混凝土坡面有助于泌水下流,使之顺利排放到的集水坑,然后应用潜水泵将之抽出,对于局部的少量泌水,可应用海绵吸除。
        3.4表面防裂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厚度原因,在完成浇筑之后较容易出现表面裂缝,在浇筑过程中应重视对其控制。首先,在对最上层混凝土进行振捣时,应注意控制振捣时间,避免在振捣过程中造成浮浆层过多;其次,在完成振捣后,应及时应用长括尺将混凝土结构表面多余的浮浆层刮除,同时按照设计标高要求控制浇筑标高,控制结构整体的平整性;再次,如果局部存在凹坑,应使用混凝土对之做填平处理;当混凝土结构将要初凝时,应采用木蟹对结构整体做仔细的抹光处理,在此过程中既要处理平整度问题,又要将初期表面产生的收缩脱水细缝及时处理闭合。在混凝土结构未收浆干硬之前,除施工人员外严禁其他人员在其表面行走,在完成收浆后应进行覆盖养护。
        3.5混凝土养护
        浇筑施工完成12h内,应在其表面做洒水保湿养护,同时予以覆盖养护(薄膜1层,保温毛毡2层),养护过程中薄膜搭接的宽度应≥15cm,保温毛毡搭接宽度应≥10cm。墙柱插筋等位置较为狭小的空间位置,在覆盖保温养护上应重点对待,这些位置受位置影响较容易出现保温养护不到位的情况。
        本工程项目中,要求结构最终需要达到P6 抗渗要求,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添加入一定量的缓凝剂,因此浇水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达到的14天以上。每日浇水次数主要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根据,应用清洁自来水作为水源。在进行保温养护的过程中,应避免随意揭开保温层,如果因为施工需要必须揭开保温层时,也应当是局部需要施工的区域,且在施工完成之后应及时恢复保温层覆盖。如果在保温养护过程中,监测到混凝土内外温差接近允许临界值时,应采用备用的薄膜、草袋等加盖备用。
        3.6试块留置
        在试块留置上主要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第7.4.1 要求规定。本工程试块留置主要包括标养试块、抗渗试块、同条件养护试块三个部分,其中标养试块按照每200 m3 一组进行制作,将其置于20±3℃、相对湿度95%以上的环境中养护;其中抗渗试块每200 m3 应设置2组以上;此外,同条件养护试块应设置1组,且将其置于与结构位置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养护。
        3.7温度测试
        为避免在养护过程中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引起裂缝,在浇筑完成后应做好混凝土内外测温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监管,避免温度裂缝发生。
        3.7.1测温点布置
        为实现对温度精准测量,首先应科学布置测温点,布置采用对称方式于混凝土中设置测温孔,应用 48×3.5 钢管制作完成,同时在大气环境中设置2个测温点,以此形成温度比较。钢管在插入混凝土前,应对下端做封口处理,同时上端应用木楔塞住,避免混凝土进入到管道内。每组测温管分为三种长度形式:1000mm、650mm、250mm,测温时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温度信息,应对测温管上口应用棉包塞严,在每次测温完成后立即将其塞实。如果测温停止,应当向钢管中灌注水泥砂浆对之封实。
        2.7.2温度控制指标及测温频率
        测温频率应随浇筑时间做出调整,在浇筑完成3d内应保持间隔2h测温1次,在浇筑完成4d后应保持间隔4h测温1次,在浇筑完成5-15d内时应保持间隔8h测温1次,在超过16d后应保持间隔24h测温1次,在测温过程中应保证内外温差<15℃,同时还需检查养护保温覆盖是否完好,混凝土表面是否存在裂缝等,做好相关记录工作,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有效的防护处理。
        3.8后浇带施工处理
        上述施工完成后,对后浇带进行施工处理,本工程的施工设计中,在施工缝结构中,需要预埋3mm厚的钢板作为止水工具。后浇带止水结构采用镀锌钢板,保证结构止水效果,延长后浇带使用寿命。在进行后浇带施工前,应清理基层,清理表面杂物(如砂、浮浆、积水等),在施工缝处铺5mm左右的水泥砂浆,以提高后浇带结构的施工质量。
        3.9裂缝控制处理
        裂缝控制是地下室施工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造成结构裂缝的因素有许多,例如混凝土配合比不合格、材料质量不合格、养护措施不合理等。如果出现结构出现裂缝,就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及和综合强度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控制裂缝过程中,首先要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原材料的施工质量,并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复核和抽查工作。其次,根据要求进行养护作业,养护周期控制在7d以上。对于已有的结构裂缝,可以按照裂缝深度和宽度等参数进行处理,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4结语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也越来越多,关于相关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依据本工程实际浇筑经验,在进行浇筑过程中主要应从混凝土配制、振捣养护等方面加以妥善的控制,做好浇筑施工的每个环节,以此能够有效提升最终浇筑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S]
        [2]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 韩斗善.  住宅与房地产. 2019(36)
        [3] 住宅小区工程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研究[J].朱景平;康博.智能城市2020-05-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