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运用戴明环实现管理提升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付新新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戴明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揭示了戴明环周而复始循环的表象及原因,提出了构建阶梯上升式戴明环模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企业在戴明环应用过程中实现持续改进提供了参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  河南濮阳  457162
        摘要:本文分析了戴明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揭示了戴明环周而复始循环的表象及原因,提出了构建阶梯上升式戴明环模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企业在戴明环应用过程中实现持续改进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戴明环;阶梯上升;转变;方法
        0  引言
        戴明环是组织活动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和基本规律,是生产经营中最为实用的管理方法与技巧,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等各领域。然而,组织在应用戴明环的过程中,常出现原地循环、提升缓慢的现象,需对这种低效循环的现象进行干预,实现目标及管理的持续提升。
        1  戴明环起源及涵义
        戴明环又称“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一个通用模型,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提出的“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概念,1950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将PDS循环进一步发展成为“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ion)”。
        P(Plan)--策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D(Do)--实施,执行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检查执行过程及结果,找出问题。
        A(Action)--处置,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理。
        2  戴明环周而复始循环的表象及原因
        周而复始式戴明环模型见图1。
       
        图1  周而复始式戴明环模型
        2.1  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在检查中发现,组织内部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内,同类问题反复多次出现。
        原因:未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只针对问题表面症状进行了纠正,而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一直未得到解决。
        2.2  目标未体现持续改进
        经过PDCA循环后,组织的目标、绩效指标未得到明显提升,仍在重复上一循环的目标、指标。
        原因:未根据问题处理后的现状及时设置新的、更高的目标、指标,或由于上一循环发现的问题仍反复出现,无法设置新的、更高的目标、指标。
        3  实现戴明环阶梯上升循环的方法
        推动戴明环阶梯上升的关键是“处置”阶段,然而国内企业往往只注重问题表象的消除和问题导致后果的处置,忽视了PDCA循环“处置”环节中隐含的问题原因分析步骤。只有找准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有效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推动戴明环阶梯上升。
        阶梯上升式戴明环模型见图2。
       
        图2  阶梯上升式戴明环模型
        3.1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问题表面症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发现问题后,问题所在部门应对相关管理环节进行逐项梳理,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六个方面深入进行原因分析:
        a)人:查验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相关人员的资质、能力、意识的符合性,分析导致不符合的原因,如:人员培训、人员配置、人员管理等不满足需求。
        b)机:查验机械、机具、设备、工具的性能、参数设置的符合性,分析导致不符合的原因,如:设备采购、日常维护保养、检维修等不满足需求。
        c)料:查验原材料、辅料、添加剂特性的符合性,分析导致不符合的原因,如:材料采购、检验、存储等不满足需求。
        d)法:查验工作(制度)方法、操作方法、执行方法的科学性、完整性、符合性,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源,如:制度缺失或制定不合理、操作规程编制不科学、制度及规程执行不到位等。
        e)环:查验环境条件的适宜性,分析导致不适宜的原因,如:工作场所存在干扰因素、温湿度不满足需求等;查验工作接口环节的严密性,分析导致接口不严密的原因,如:未划清部门职能界线、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不畅等。
        f)测:查验监视测量频次、方法(标准)的合理性及监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检查频次、监视测量方法不满足需求等。
        可使用鱼刺图分析法(见图3),结合问题实际情况,依次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末端因素。
       
        图3  鱼刺图分析法
        3.2  针对问题根源制定措施计划
        针对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具体措施计划。通常措施分为三类: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a)管理措施:包括更改合同或目标、调整组织机构及职责、制定或修订管理制度、进行人员培训、加强检查和监督等。
        b)技术措施:包括更改设计方案、更换设备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更改操作规程、调整工艺技术参数、修改监视测量方法等。
        c)经济措施:包括追加项目资金、调整产品或服务价格等。
        在制定措施计划时,应同时明确各项措施的责任部门或岗位、完成方法、完成时间、监督及验收部门、监督及验收方法或标准等,以利于措施的有效实施。
        业务主管部门应组织对措施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对措施实施过程中和措施落实后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辨识,并制定风险对策。
        3.3  严格执行措施计划
        责任部门或岗位严格按照措施计划规定的方法及时间节点,逐项落实各项措施,并举一反三,促进类似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措施实施过程中,监督部门严格按标准进行监督,确保措施实施进度及质量符合要求。
        措施实施完成后,验收部门严格按标准进行验收,同时对措施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3.4  固化经验
        问题解决后,组织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已被证明的有效措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工作标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推广、执行,以维持问题治理现状及管理水平不下滑。
        3.5  制定新的目标
        一次PDCA循环后,一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组织应结合问题解决后的管理现状、发展规划和改进需求,及时制定下一循环的新的、更高的目标,促进管理改进及绩效提升。
        4  结束语
        分析是改进的前提和推动力。问题原因分析是实现戴明环从“周而复始”到“阶梯上升”转变的有效方法,只有分析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予以解决,才能避免问题重复发生,从而促进更高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实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Durward K. Sobek. A3思维:丰田PDCA管理系统的关键要素[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2] 川原慎也. PDCA精进法[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7.
        作者简介:付新新(1981年),女(汉族),山东省邹城市人,工程师,2000年至今从事天然气处理行业,研究方向:天然气处理、企业管理、安全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