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51)
摘要:根据浙江省衢州港衢江港区大路章作业区一期工程(陆域、全天候泊位)项目的现场管理经验,结合工程施工过程中和后期运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系统性介绍堆场工程质量问题成因和管控措施,对类似工程现场质量管控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堆场、混凝土、管线、面层、排水、维护
引言
近年,随着内河航运能力的开发,在浙江省内河骨干航道(京杭运河、长湖申线、钱塘江沿线等)上先后新建了多座内河码头和堆场项目,如龙游县龙游港区桥头江作业区工程、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码头工程、衢州港衢江港区大路章作业区一期工程等,实现了浙江骨干航道沿线海河联运,大幅提高了沿线物流能力,降低了物流成本。
新建内河码头及堆场工程普遍采用重力式码头结构,后方配套散货、集装箱堆场。其中,内部道路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路面为主,堆场面层形式包括连锁块、混凝土面层、水稳层面层等。整个堆场范围内设置了大量的埋地水电管线,配套了完整的水电供给设施,从而实现了堆场的独立功能,满足了运营需求。
笔者根据历年一线施工经验,对堆场工程施工中常见关键质量点管控点进行了总结,旨在为类似堆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png)
图1内河码头堆场工程效果图
1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1.1堆场面层常见质量问题
(1)采用水稳层、连锁块面层的堆场,投入使用后,出现不均匀沉降,易积水,在重车作用下,加速了面层的破坏。(2)堆场内构筑物附近(检查井、排水沟等)出现明显塌陷沉降,引起面层破坏。(3)采用混凝土面层的堆场,裂缝频发。(4)堆场四周与排水沟交界处沉降过大,造成场地内雨水无法顺利通过排水沟排除。(5)采用水稳层、连锁块面层结构的堆场,埋设有管线的地段,在重车作用下,沉降塌陷。
1.2堆场道路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1)混凝土路面浇筑完毕后,出现裂缝,并有增加趋势;在检查井等构筑物附近,裂缝明显发育。(2)路面平整度控制欠佳,雨后形成积水。(3)路面与两侧排水沟(路缘石)交界处,缝隙增大增宽,路面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并在缝隙处形成雨水下渗通道,破坏路基。(4)混凝土路面不同面板之间出现严重错台,挤压破坏(应力集中引起);混凝土面板出现脱空、断板,耐久性降低。
1.3埋地水电管线常见质量问题
(1)压力管道施工过程中分段试压合格,但整体连通后,试压不合格,出现严重渗漏情况。(2)油污水管道、生活污水管道投入使用后出现明显渗漏,收集量远小于排放量,造成环境污染。(3)埋地排(污)水管道出现局部破损、断裂、堵死等,造成管线功能无法正常发挥。(4)车流量较大区域砖砌检查井坍塌;井盖车压破坏,产生安全隐患。
1.4排水沟及其他附属工程质量问题
(1)道路两侧排水沟在行车重载和基础不均匀沉降作用下,沟身开裂,出现严重渗水,进一步加剧路基破坏。(2)预制混凝土排水沟盖板在行车作用下移位、掉落,设置破坏;(3)路缘石整体线性顺直度较差,高低不平,严重影响场地外观。(4)绿化工程施工完毕后,场地绿化苗木成活率低,需进行二次返工。
2设计阶段重点质量管控措施
堆场投入使用后,很多质量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在设计阶段就埋下了较大的质量隐患。类似质量问题,不仅高发、频发,而且给后续处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故设计图纸的深度、质量,对工程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建议设计阶段重点考虑以下方面问题:
(1)路面面层结构形式选择。根据运营后情况调查,采用钢筋混凝土路面可有效控制后期裂缝发育,大幅提高路面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耐久性。在工程造价允许的情况下,宜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的增加,路面工程造价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增加造价约55元/㎡),但对于关键性工程的投入,仍显得十分必要,俗话“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整个项目预算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其他附属工程的造价,来平衡路面钢筋的投入,从而控制工程总造价。(2)重车频繁行驶范围区域,不宜设置较多的埋地水电管线和检查井,便于严格控制土基压实度,减少工后沉降。(3)行车区域内,宜尽可能采用圆形检查井,并配套圆形井盖。(4)根据堆场建成后的货物运输路线,细化设计堆场四周与道路之间的专用场地进出口。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因该部位属于刚柔结合处,但往往未能引起设计单位足够的重视。在无专项设计的情况下,频发沉降、破损、积水等病害,给后续正常运营带来了较大干扰。在专用进出口细化设计时,应重点关注埋地管线的加固、排水沟结构形式的优化、不同类型面层连接过渡段等问题。(5)埋地水电管线宜集中化布置,避免填筑完毕的场地反复开挖破坏。当前管线覆土厚度通常按照最小抗冻和规范要求的最低覆盖层厚度设计,实际上为保障管顶覆土的压实度,可适当增大管顶覆土厚度。(6)重视管线平面交叉部位设计。对于平面交叉的管线,除按规范要求上下布置之外,在设计时应考虑交叉部位的加固措施,建议采用混凝土包封,不宜单纯的采用碎石或砂回填。(7)方形检查井(主要是强电检查井)拐角处的混凝土路面,因应力集中,易发裂缝,设计路面时需要考虑加固措施。(8)场地内的埋地管线,宜尽可能的设置在道路绿化带、堆场边角等部位,便于后期维护。(9)对于面积较大的堆场表层排水坡度设计,应采用自堆场中心向四周放坡的排水的布置,不宜采用单向坡排水。(10)重视设计图纸的深度和细度,避免堆场建成后二次反开挖施工。在笔者参与的2座堆场工程中,因设计图纸深度欠缺和业主单位临时需求,均出现了上述情况,不利于现场实体质量管控。
3施工阶段重点质量管控措施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堆场工程质量管控的关键所在。堆场工程因工序繁多,隐蔽工程量大,施工过程中,会频繁的出现作业面的交叉问题,直接感觉即每一道工序都在“赶工期”,对现场施工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施工单位根据堆场工程每一个分区工程量的分布情况,统筹考虑整个场地的施工部署,拟定详细的施工作业计划,从保障每一道工序的工期和施工质量,最终保障工程整体工期和质量。
针对易发的质量问题,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管控:
3.1堆场面层工程重点质量管控措施
(1)在堆场填筑时,应尽早填筑厚度较大、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域,并严格控制填料质量和压实度。从实际情况分析,后期诸多质量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下部土方填筑质量欠佳上,反而该问题却未能引起施工方的足够重视。(2)对于采用反开挖施工的道路下方管线、排水暗沟等,应在开挖完毕后及时施工,避免积水浸泡沟槽。管线埋设完毕后,及时回填压实覆土,尽早施工上面层结构进行封闭,防止雨水下渗形成塌陷。(3)对于堆场内结构物周边、堆场与路面(排水沟)交界部位,应重点进行碾压,确保压实度合格,必要时预留一定的沉降量。
3.2堆场道路工程重点质量管控措施
(1)按照堆场填筑要求,严格控制路基回填质量。重点对二次反开挖和道路两侧排水沟附近土基进行压实。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对于填土厚度较大区域,预留足够的沉降时间。(2)水稳层作为道路的主要承重结构,应从原材料、配合比和工艺方面,全过程从严控制,减少路面反射裂缝。(3)道路两侧排水沟土方回填要分层、对称进行,采用轻型振动压路机反复碾压。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沟,两侧土方回填前,应先将沟身模板拉杆孔进行严密封堵,防止渗水浸泡路基。(4)道路及堆场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毕后,尽早切缝,避免涨缩裂缝。在路面通车之前,采用设计要求的材料(聚氨酯类等),对切缝进行灌封处理,防止杂物侵入缝隙当中。(5)加强工序验收,重视路面整体平整度和纵横坡控制,真正实现路面工程内实外美。
3.3埋地水电管线重点质量管控措施
(1)重点关注堆场面层、道路下方给排水管道的压力试验和闭水试验,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对于横穿过路段、车流量较大的浅埋段、管道立体交叉部位,采取混凝土包封加固处理措施,消除潜在的质量隐患。(2)因堆场工程管线工作量往往较大,通常采取分段施工、分段验收、分段回填的方案。故管道质量问题后续处理难度和成本极大,管线施工质量需引起施工单位充分重视。建议在每一段管道验收合格后,严格控制管道四周回填材料质量,防止因管道回填材料不合格、工艺不合理造成二次破坏。(3)检查井周围土方回填时,严格遵循分层填筑、对称压实的原则,防止偏压。对于接入检查井的管线,必要时采用套管辅助,防止剪切破坏。
3.4其他工程重点质量管控措施
(1)重视道路两侧路缘石、排水沟施工过程中的线性和标高控制,提升工程外观质量。(2)对于重车行驶频繁路段,宜尽可能采用排水暗沟。重视结构物与土基、不同类型面层结构连接部位的过渡处置,采取措施减少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影响。(3)堆场绿化工程施工完毕后,应有专人全过程跟踪养护,直至交工验收移交,提高苗木成活率。
4结束语
包括两位笔者在内的公司多位同事,历经浙江省内多年、多个工地的总结,结合对已运营堆场工程的实地走访调查,对影响堆场正常功能发挥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原因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旨在通过两位笔者的分享,能够对类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不断的助力堆场工程的质量提升,降低堆场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的频率,打造出更多的优良堆场工程。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浙江省港航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