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电网系统运行模式的有效更新,电网在运行工作期间通过使用高效的运维管理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网运行工作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并且为用户提供出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工作。随着我国电力服务行业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张,有效提高了电力器件整体运营以及控制工作的复杂程度,必须有效提高电力运行系统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有效应用,来保证整个电力供电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关键词:电力配网;可靠性;因素及防范对策
引言
电力配网的重要性较为显著,但是在实际的运行环节中,影响运行的可靠性因素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系统结构、基础设施以及部门合作等几个方面。要逐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注重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之适应当前电力配网运行的实际需要。
1 主要影响因素
1.3 电网配电系统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的电网配电运行环节中,配电建设不完整,缺乏有效性,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受众用电的实际需要。同时,在电力配网设计的环节中,未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乱架空线等问题,短路、断线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电力配网电路分布不合理,在对线路故障问题进行维修的过程中,维修方式较为落后,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紫资源的消耗。
1.2 电力配网系统不够完善
部分地区线路设计与现实需求不符,电缆连接失效的情况干扰整个配电系统。系统不完善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电力部门一旦出现电缆重叠交错的现象,就很容易造成整个配电线导线负荷过高。例如某区人民政府需要完成道路的检修工作,为保证安全暂停了周边的供电系统。由于当地电力线设置不当的问题致使电缆重叠,而检修工作使线路问题加剧,导致检修结束后电力系统迟迟不能恢复。
1.3 电网规划、项目储备管理不到位
(1)电网网架结构薄弱,线路存在首端联络、同杆双回路联络等假联络及“联络一团网”现象,线路不满足N-1校验;(2)线路分段不合理,线路停电时不能按实际检修需要缩小停电范围;(3)未能按设备投运年限做好诊断分析,老旧设备不能及时更换,导致故障频发;(4)项目需求目光短浅,未能一次改造到位,导致重复改造,重复停电;(5)线路通道选择存在缺陷,为故障埋下隐患;(6)线路设计时未考虑停电时户数。
1.4 电力配网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电力配网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有限,在面对电力配网运行中存在问题时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岗位分工不明确,数据信息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当真正面临问题的过程中,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
2 有效对策
2.1 优化电力配网结构
第一,注重优化电力负荷的设计,要求相关的电力企业要严格以当前电力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优化电网结构,将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分析,收集近几年该地区实际的用电量,准确的对电力负荷进行设定。
第二,做好电力设备的维护工作,为了保证电力配网的安全运行,要逐步提升电力设备的使用性能,实时对设备的使用状态进行监测,针对设备运行环节中存在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在此环节中,可以安装电力数据监测装置,实时收集设备运行数据信息,维修人员可以根据设备发出的警报信息进行维修,有助于保证电力配网运行的可靠性。例如: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岚县供电公司注重完善配网设计,逐步优化系统结构,根据该地区社会用电的实际需要逐步实现配网自动化设计改造,实时对线路开关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注重优化终端配电房,将数据采集功能的优势充分展示出来,并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诊断,准确对故障位置进行确认,减少人力、物力出、财力资源的消耗,逐步提高电力配网系统的性能。
2.2 完善电力配网系统
完善电力配网系统可以从优化电网结构出发,根据先后顺序,按不同的方式提升配网结构的合理性。首先电力企业应当根据各地区的用电历史水平,借助如SAS、M AT L A B等工具预期未来时期内各地区的用电规模与用电状况,通过线路预计与设计等方式确保地区用电容量的足够性与安全性。其次应当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完善检修工作,确保工作人员在制度的要求与安全的规范范围内完成结构改善工作。例如建设双回路式的供电方式以提升电力配网运行的可靠性。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需要根据仪器损耗、折旧的速度安排设备的维修工作,避免仪器失修导致的起火、断电情况。最后,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及时调控并操作仪器设备,确保及时发现故障并及时排查故障,从根本上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并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3 供电模式的优化
现在我国应用的电网工程技术依然是比较传统比较落后的,方法操作复杂,损耗较大,与此同时降压工作也一直是难以进行的,不仅效率低,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导致后续工作进行效率也偏低,所以必须要针对已经有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此实现电网的顺利运行以及电能的有效发挥。而且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的电网形势多采用架空线为主,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在这一基础上就需要做好资源配置工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对已有的供电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做好可靠性分析,加强对各地的调研,尽量把各种情况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电力配置结构的有效性和其运行的效率,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
2.4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第一,做好技术设备的选取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的引进全绝缘充气式金属封闭开关,准确的对放电夹进行安装。为了保证设备发挥功能优势,要注重对引进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使之符合电力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第二,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电力配网的智能化,搭建智能化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到优秀的电力企业进行学习、参观,将吸取到的先进技术纳入到平台中,与各个部门的终端系统进行连接,有效的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详细的对电力配网的运行方案进行优化,减少设备事故发生率。
2.5 降低人为因素
在全面检查配网电力工程的施工地点后,应将施工环境和施工要求进行结合,制定最优的施工线路,同时应将恶劣环境对施工线路的影响降到最低。设计人员应认识到设计线路和用户用电的关系,在铺设线路的过程中应将居住环境和居住特点结合起来。对于老城区配网电力工程施工中,为了对线路设置进行优化,应将线路出现数量降到最低,在选用输电线的过程中,应优先选用耐腐蚀性强、质量高的输电线,以增强配网电力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控制电力配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要根据当前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逐步优化电力配网结构,注重规范电力配网流程,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逐步提升社会受众的用电安全,促进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永刚,曹健.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的强化策略探讨[J].科技风,2019(28):198.
[2] 李超,苗世洪,盛万兴,张迪,胡世骏.考虑动态网络重构的主动配电网优化运行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9,34(18):3909-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