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程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软土地基,这种地基各方面性能无法达到工程建设标准,所以出于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的控制,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就目前的分析来看,在工程实践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有多种,不过不同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所获得的地基工程效果是不同的,所以为了确定地基处理是否达标,需要利用静力触探试验的方式进行测量。总的来讲,为了获取最优的地基处理效果,需要利用静力触探结果进行地基处理效果测评,因此分析不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利用下的静力触探结果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软土地基;处理;静力触探
软土地基处理是目前工程实践中涉及的一项较为普遍的内容,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这与工程实践有非常显著的指导作用。从目前的研究总结来看,软土地基的具体处理方法不同,其操作难度也不同,最终的处理效果也会有差异。一般来讲,工程建设会有具体的标准,所以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时候需要基于标准来执行相应的措施。实践中,为了确定处理结果是否达标,需要利用静力触探这种方式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测量,最终的测量结果可以评价软土地基的处理实况。
一、不同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对现阶段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会发现处理方法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应用。就道路交通建设来看,在软土地基处理中,会用到:1)换填法,即对施工区域的地基土壤进行更换;2)固结排水法,即通过固结挤压实现地基中水分的排出,从而增强土壤的工程特性[1];3)混凝土固结法,即利用混凝土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从而实现其工程性提升。就建筑实践来看,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是桩柱法。就桩柱法的具体利用来看,其有两种方式,以下是对两种方式的具体利用分析。
第一种是先进行堆载顶压,然后进行桩柱处理。就这种方法的具体分析来看,其主要的步骤是:1)分析软土地基区域的具体情况,明确软土地基处理的具体要求。2)进行软土地基区域堆载顶压,进行软土地基的预处理[2]。3)桩柱处理,即在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桩柱的利用,从而提升软土地基的整体固结效果。第二种方法是先进性桩柱处理,然后在进行堆载固结处理。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1)分析区域软土地基的具体处理要求,明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力学特性,从而为实践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3]。2)进行混凝土桩柱的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软土地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需要关注桩柱的布局以及桩柱自身的规格。3)基于混凝土桩柱应用,分析区域地基的整体受力要求,然后进行堆载和固结。
二、静力触探概述
要获取静力触探结果,需要实施静力触探。从实践分析来看,所谓的静力触探具体指的是用压力装置将有触探头的触探杆压入试验土层,通过量测系统测土的贯入阻力,可确定土的某些基本物理力学特性,比如土体的变形模量、土的容许承载力等。就现阶段的静力触探实践来看,实践中的触探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机械式、液压式和人力式。
就静力触探的具体实施来看,其采用的是现场试验的方式,在试验的过程中,将静力触探所得比贯入阻力(Ps)与载荷试验、土工试验有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适用于一定地区或一定土性的经验公式,可以通过静力触探所得的计算指标确定土的天然地基承载力[4]。
三、不同方法下的静力触探结果分析
对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的区域进行划分,先堆载后桩柱的区域确定为A区,先桩柱后堆载的区域确定为B区,两区域的中间位置为C区,其表示的是原始状的桩间土,以下是具体的触探结果分析。
(一)C 区静力触探实测数据分析
对C区域打桩前后的静力触探数据(下图)进行测量和对比会发现处在浅层位置的素填土,其锥头阻力增加了1.64 MPa,而 淤泥层的锥头阻力则增加了0.02 MPa,与此同时淤泥质沙土层则减少0.02 MPa。对下层的土体进行分析会发现,淤泥质黏土增加了0.06 MPa,粉质黏土增加了0.02 MPa,粉质黏土增加了0.23 MPa。因为C区域受A区域和B区域的双重影响,其下部土层的锥头阻力值整体增大了。
(二)A 区和B区静力触探实测数据分析
对A区和B区的堆载前后静力触探结果进行记录得到了下图。从获得的柱状图来看,每一个土层在经历过堆载后锥头阻力都出现了增加的情况,其中浅层的素填土锥头阻力增加的幅度是最大的,A区域素填土的增加值为2.01MPa,B区域素填土的增加值为1.90 MPa。
(三)两种工艺对比分析
对两种工艺的具体利用进行对比会得到的结果如上图所示。从上图分析来件,在经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利用后,无论是A区域还是B区域,软土地基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经过处理后,各土层间的锥尖阻力都得到了提升。从具体的分析来看,A区域的素填土层、淤泥层和淤泥质砂土层的锥头阻力要明显的高于B区域。而B区域的淤泥质黏土层和粉质黏土层则要比A区域的高。就具体的表现分析来看,先堆后桩的施工工艺对软土地基浅层的土体作用效果较明显,锥头阻力较大;先桩后堆的施工工艺 对软土地基深层的土体作用效果较明显,锥头阻力较就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土地基处理是工程建设实践中需要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其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和工程的后期使用质量。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比较多,不过在不同的工程中,具体使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有差别。文章对具体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效果以及静力触探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旨在为目前的工程建设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周俊辉,董淑海,金晖.不同真空预压工艺处理软土地基效果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18,38(09):53-56+68.
[2]王从军.近海地区软土地基中不同类型地基处理的优劣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8,000(036):231.
[3]刘剑.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01):621.
[4]杨利虎.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工艺初探[J].环球市场,2018,000(021):256.
[5]张亚国,李镜培.基于球形全流动触探仪的软土地基不排水强度确定[J].结构工程师,2019,035(002):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