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 韩国红考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韩国红
[导读] 摘要:现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各个行业当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水利工程同样也不例外,灌区水利管理的不断信息化促使我国灌区逐渐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实际生产需求。
        阳谷县水利局  山东省聊城市  252300
        摘要:现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各个行业当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水利工程同样也不例外,灌区水利管理的不断信息化促使我国灌区逐渐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实际生产需求。做好工程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更好地保证了水资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这也是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
        关键词: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思考
        引言
        水利行业本身就存在较为密集的信息,对于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有着更加迫切的要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缓解电力供需矛盾的同时,也能够对干旱、洪涝以及水污染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灌区管理关系着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通过水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灌区管理的有效性,推动灌区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
        1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措施
        1.1完善数据库系统
        想要实现灌区水利管理工作信息化,构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是前提基础,通过数据库系统对灌区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很好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从而更好地保证后续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数据库系统具体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结合灌区的实际降水情况、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最大洪峰等多方面因素,提前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处理,并以电子格式进行保存,从而为后期数据信息的查阅提供更大的便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数据库结构建设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专业人员对灌区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保证水利工程信息分类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结合相关数据库设计理论保证其可以很好地满足灌区水利信息化管理实际要求。
        1.2水利基础资料转化
        传统灌区水利管理基础资源基本上都是采用较为陈旧的形成和存储模式,最常见的就是照片和纸张形式。随着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基础资料逐渐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各种数据资料主要通过人工输入和扫描方式收录,并将其导入数据库当中。
        1.3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信息采集其实就是对灌区的水域、农作物生长和气象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根据数据信息更新时限,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灌区水利信息分成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实时信息三大类。第一种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已经建成的管理机构、工程资料和较为固定的行政规划,由于此类信息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直接输入数据库当中。第二种信息主要是指那些更新时间不确定的数据信息,例如种植面积和作物结构,在对此类信息进行采集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信息特征实施定期或者是不定期采集。第三种信息主要包括灌区灌水期的渠道水位和降雨期的雨情资料,由于此类信息更新速度快,只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信息采集根本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这就要求借助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更好地保证水利信息采集系统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1.4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只有确保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工作。这就要求水利部门应该积极引进现代化先进人才,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灌区最好和相关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灌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措施
        2.1明确基本原则
        在进行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技术人员应该做好工程质量的严格把关,做好现场监理工作,配合责任制度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应该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通过日常管理来保证灌区水利管理的有效性。
        2.2设立科学目标
        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始终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做到“建设一处、满意一处”,确保水利设施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化发挥。工作人员应该以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灌区水利管理的具体情况着眼,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确保不同环节之间能够实现相互配合,促进灌溉效率的提高。
        2.3做好建设管理
        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一是应该强调人才管理工作,重视人才培养,确保人才的连续性,以此来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应该保障工程进度。工程进度是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进度管控配合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能够切实保障水利工程的按期交付;三是应该做好投资管理。在水利工程投资环节,需要设置相应的资金总额,以此来应对工程变更问题,确保工程投资管理的科学化,减少资金浪费问题;四是应该完善过程管理。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引入全过程管理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针对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参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等相关条款进行。实际上,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包含的内容众多,如制定项目建议书、编制工程可行性报告、开展项目初步设计、做好工程施工准备、正式施工、质量检验乃至最终的工程整体评价等。验收阶段,施工技术人员更是应该高度重视,严格依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中提出的“工程基本竣工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验收规程要求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提出的有关报告,并按规定将施工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文件、图纸造册归档”的相关条款,做好验收工作,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督促施工企业及时进行解决。
        2.4推动技术创新
        通常来讲,在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泥沙问题,二是水源问题,三是作物的生长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水利工程的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工作人员应该做好相应的技术创新工作,以新技术和新设备来提升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的效果。例如,对灌区普遍存在的泥沙问题,可以在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将原本的混凝土U型断面改造成弧形底梯形断面,确保渠道中水体流速更加均匀,将其中携带的泥沙输送到田地中,避免出现渠道堵塞问题。
        2.5做好工程维护
        灌区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与建设工作同样重要,都是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核心步骤。为了保障灌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视工程维护管理工作,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水泵、电机等设备,应该做好定期的清洗和养护,一些磨损严重的零部件需要及时进行更换,如果发现设备存在质量隐患,需要及时进行停机维修,避免带病作业的现象,这也是实现灌区水利工程保值增值的一种核心手段。只有通过有效的日常维护工作,才能及时消除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确保工程高效运转,继而实现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是我国现如今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可以很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水平,将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并加强维护管理工作,以提升我国灌区水利工程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会军.灌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9(14):211.
        [2]李英.小型灌区管理及节水灌溉技术分析[J].江西农业,2019(03):76.
        [3]裴丰华.推进灌区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3):17+20.
        [4]徐作霖.试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的创新[J].珠江水运,2019(07):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