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轮课改时,从学生时代算起,到现在参加工作十年,课改似乎成了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的浪潮,但是浪潮就是浪潮总有退去的一刻,就我自己感觉,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名老师,但是不管是学生学习状态还是老师授课方式亦或是不变的考试法宝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一切未从根本上改变高考的改革都是缘木求鱼,所以最初对于这一次改革我也认为不过是又一阵浪潮罢了,但是这次培训之旅所听所见所闻所想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改革动真格了啦!
一开始冲击到的是我对于教学基本观念的认识:回顾历次教改最初我们在问“怎么教?”所以一开始我们专注于教学模式和方法;接着然后我们又问“教谁?”紧接着我们发现了未成年人并不是小大人;后来我们在问“教什么?”发现了课程需要加工甚至是重构;再后来我们在问“谁来教?”我们发现了教师;现在开始思考“教成什么样?”我们必须面对核心素养。
而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回答了“教成什么样人”的问题,意义非常重大。目前高中现状是:知识本位、纯粹应试教育盛行:师生争分夺秒——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所以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学校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授人以渔。因此此次课改方向便是:更新知识观念——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这样的改革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本,强调对教学的程序设计严密,技术的娴熟运用,师生的授受配合,练习的花样更新,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高效性,忽略了对学生作为整体人身心的熏陶、感染和提升。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教学是师生发展中重要的经历,实现着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的过程。
具体如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则明确表达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落实到具体教学三个方面:1.提升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实证意识,客观评判历史,改进思维品质,形成批判思维;2.涵养学生必备品格:牢记家国情怀,不忘国际视野,认同本国文明,尊重他国文明,学会宽容进取,拥抱幸福人生;3.关怀学生终身发展:引导学生求真,倡导学生向善,指导学生尚美。这让我对我的工作更多了使命感与价值感,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学校教的忘光了之后剩下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我在这儿似乎找到了是什么。
此次改革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成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面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材的出版发行,对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而高超的教育和教学技能、深厚的教育教学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不能够有效应对的,这就倒逼我们,重新把自己放回到学生的行列,而且永远不脱离这一行列,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我将努力做到三点:读好书、交高人、不忘本。
读好书,也就是加强历史专业阅读,这是提升学科素养的基础。读书让人提升人生境界、开阔视野,亦能深入理解教育、巩固学科知识的同时锤炼教学技艺,而且读书让人愉悦身心放松。大学历史专业通史教材、历史专业杂志、历史名师的著作、文章和课件、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人文类著作和文章、学术著作等都是汲取养分之所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交高人,也就是广泛涉猎各种历史课的精品课例,并主动积极向身边优秀的同事学习请教,这是专业发展的动力。
不忘本,就是我们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历史自学的能力,才是我们发展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立意、材料选择、教学策略上仔细斟酌,不断打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立足点,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使我的课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教师培训,尤其是时间较长的集中培训,对于有志于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学科素养、开阔认知眼界的老师而言,意义重大。
最后,借用叶澜教授的名言表达一下对我对于教育教学的美好憧憬吧: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