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格魅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李慧珺
[导读] 主要研究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阐述了一些关于教学实践的思考。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长期的,尤其是教师身上的一些良好习惯,会对学生的个人习惯形成引导作用。总之,教师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化发展。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思考

        引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具有深入性、长期性的特点,其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续渗透的,属于非权力性的影响,在教师对学生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外,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形成教育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自身修养、内涵以及行为习惯等,而这些方面都会以软实力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落实,并在学生自身的改变中展现出来。
一、教师人格示范作用可为学生形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与学生朝夕相处,身上的一些行为习惯早已被学生模仿和学习。所谓“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又会为“教书”带来反向的助益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应当被教育者重视起来,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形成良性的影响。教育中常说的“班风”在本质上是指一个班级的风气,而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性格特点对班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发现,每个班级的“班风”都有所不同,而每个班级的“班风”都与班主任教师的行为、性格有所联系。从另一角度说,正是由于教师的行为、性格对学生的行为、性格造成了影响,而学生的行为、性格又通过集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即所谓的“班风”。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已经对学生的行为、性格带来影响,良好的行为、性格也代表着学生心理习惯得到了正向的引导。倘若教师的内心不是光明、博爱的,则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也是存在偏差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并为其实际教学工作带来指引。
二、教师人格激励作用可为学生形成良好心理习惯的督促
        教师是一个应具备良好道德心的职业,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的。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培育学生,而不是怀着批评的心思,让学生在否定中成长。

在当下的教育研究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低,都是由于日常所受到的批评过多。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然而有些教师十分吝啬对学生的赞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如“我是不是不够好?”、“我的能力真的这么差吗?”、“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学生对自我的怀疑就是自信心崩塌的开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引导者,教师应该少一点责备,多一些赞许,对学生鼓励的话要真诚且客观,而不是学生做了什么都要夸,要对学生值得肯定之处予以肯定,应当否定之处更应有凭有据的督促学生改正,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培养学生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接触社会,内心较为敏感和脆弱,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非常在意,对此,教师也要规范自身的教育用语,以免给学生的内心带来伤害。
三、教师人格熏陶作用可为学生形成良好心理习惯的教育
        育人环境对学生心理状态可起到暗示作用,当下时代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过于内向,可能会导致社交回避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则过于外向,可能会常与人发生矛盾,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则能够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形成作用。根据教学研究发现,性格较为随和的教师所培育出的学生,往往也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而性格较为拘谨或冷淡的教师所培育出的学生,在社交方面可能面临着一些问题。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师在处理情绪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这些自身的控制能力会对学生的行为能力带来长期影响。如教师在习题教学中面对问题时,常常与学生共同探讨,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会积极寻求解决方式,这便是教师的人格熏陶作用。育人环境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客观因素对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之下,学生的心理习惯及个人能力都会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引领。
结束语:教师的人格魅力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在非权力性的影响下,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良性因子得以发掘,但单纯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仍远远不够,教师还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软硬兼修、双管齐下”,滋润学生的灵魂,洗涤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教师自身的身份会帮助其放大人格魅力的作用,教育者要掌握这一优势,并利用其教育性特征,让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下,自觉的靠近美好的事物,与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相处,进而达到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仇于平. 对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3):36-37.
[2]李国民. 成长型心理教师的发展途径[J]. 辽宁教育,2018(12):58-59.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2017年度基础课题“农村教育与公益同行,优化德育新模式的实践研究”(批准编号:PXZH2017-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镇长春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