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素养背景下初高中化学反应类型的教学衔接策略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梁文玲
[导读] 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核心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摘要: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核心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还要在兼顾初中化学学习情况的同时站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角度上强化学生能力,实现初中向高中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反应类型;教学衔接;核心素养
        引言:
        化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其学习内容具有很大的整体性。再加上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即初中以基础知识为主,高中则有了一定拓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都有所转变,因此这就必须重视起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工作,以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思维向高中顺利过渡,进而提升整体化学知识素养。
        一、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一般是指通过多类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一般被表示为:A+B+…=====C。
        2.分解反应。通常是指通过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主要表示为A=====B+C+…。
        3.置换反应,即运用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学物的反应[1]。一般表示为AB+C====AC+B。常见的有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的反应、还原性单质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即两类化合物彼此通过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类化合物。通常被表示为AB+CD====AD+CB。这一反应成功的主要条件就是产物之中必须要有沉淀、气体或者水。比如酸和碱之间、酸和盐之间、盐和盐之间以及金属氧化物和酸之间等等[2]。如果盐和碱以及盐和盐在反应的时候还必须确保反应物能够溶于水;且整个反应之中,所有元素化合价在反应之前与之后都是保持不变的。
        二、衔接教学策略
        初高中化学反应类型内容的衔接是中学化学教学当中的核心,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基于初中学生发展视角对课堂教学如何有效拓展和延伸内容,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后续高中化学学习;鲜有站在高中学生角度上对初中化学学习向高中化学学习过渡进行分析。所以以下就将重点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初高中的化学学习进行衔接分析。
        (一)从衔接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
        在九年级化学中学生主要学习了化学反应和氧化反应,掌握了氧化性以及氧化剂等概念,到高一之后开始接触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苏教版教材主要以氯气和金属钠反应为主题,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当中某些元素其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产生的变化,揭示了这一反应是一种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并表示要想对该反应的本质进行明确掌握,还要站在微观角度上对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从衔接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九年级化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介绍比较简单,缺乏全面性,而高中则从本质上对其进行了分析。另外初中虽然直接学习了化合价,并明确了具体的变化,但对于其变化的实质和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并未作深入介绍。所以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就可将其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设计成:让学生明确和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之间是同时出现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在明确化学反应之中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使学生明确该反应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确电子转移也是反应分类的一项标准[3]。
        其次,在方法层面上。九年级化学比较注重对化学知识的启蒙,着重培养形象思维及定性分析,而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习,并和理论化及系统化无限接近。

因此在教授这节内容的时候必须要选择科学的方式:要特别注意学生认知思路的显性化以及结构化;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际动手操作之下得出结论;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强化学生分析、比对和联想的能力。
        最后,在情感层面上。由于初高中化学内容之间差别比较大,一旦教师无法从情感层面上和学生加强沟通,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抵触心理。这节内容正好能够开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相互讨论、交流和探究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合作学习;在明确氧化、电子得失以及还原等相互对立和依存关系基础上,掌握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关系。
        (三)从核心素养角度开展教学衔接
        1.进行化学观念衔接,生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化学较为繁复,在这些复杂情形下基本都存在一定认知规律,这就是化学观念。其中平衡思想与变化观是对整个化学学科的概括和总结认知,是解决一切化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对技能的运用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当前的初中化学体系中,平衡思想及变化观念已经有所体现,比如溶解与结晶展现了平衡观,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则展现了变化观,尤其在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深刻展现了变化观及平衡思想。由于初中阶段大部分教师都不重视对学生化学观念的构造,一味强化基础知识,从而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阻碍。所以在进入高中之后,教师还要加大对学生化学观念的构建,依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采取适合的构建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和引导及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科观念。
        2.进行思维方式衔接,强化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要通过表象揭示其本质,这一过程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在严谨的推理分析之下予以证实,或者直接建立模型。在整个中学化学中,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完全贯穿其中,模型越复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高。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教师还可以适当给学生设置任务,以此在任务驱动下强化其主观能动性,并在收集资料和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加强自身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能力。
        3.进行探究能力衔接,强化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将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要载体,还是明确化学物质、了解其性质、明确其规律的关键手段。初中和高中化学教材中都设置了大量实验内容,但初中则比较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将提升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作为核心;高中则比较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将提升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核心。再加上初中的化学实验基本都是教师讲解,影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无法有效适应高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对此在进入高中之后,就可以从优化实验设置入手,一是将重点放在丰富探究形式上,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探究、家庭实验探究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二是注重探究质量,减少教师干预,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4]。比如探究人的呼吸过程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找到还原剂是什么;或者探究食品加工厂中的罐头中添加的防腐剂需要具备的性质。
        三、结束语
        总之,要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要落实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工作,重点考量学生思维、观念与能力等变化规律,同时还要在新课标要求基础上,完善自身素质,加大教学设施建设,以此推动学生化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锦凤.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 读与写(教师), 2019, 000(002):0243-0243.
[2] 陈垂胜. 以"观念建构"促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基于化学基本观念衔接的高一化学教学[J]. 新教育, 2017(32).
[3] 郭榕, 陈丹.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22):1-3.
[4] 杨如荣.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16):14-14.

课题: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农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C387)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