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带赏助力音乐素养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8期   作者:钟丽云
[导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素养是指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能力的总和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素养是指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能力的总和,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相关音乐文化的理解为基础,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歌唱教学和民歌赏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技能,帮助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习得养成。
【关键词】音乐素养 歌唱  听赏  中国民歌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尊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可见,音乐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门学科,它的功能性是无以伦比的。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斯在《关注音乐实践活动——新音乐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以目的为导向去发展各种形式的音乐认识,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学生们与每个阶段的恰当挑战相关的音乐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去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包含了很多音乐基础技能。下面笔者就从歌唱教学和民歌赏析的教学两个方面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进行阐述。
         一、学习歌唱技能,习得歌唱素养
        歌唱即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形象地称为声乐,它有独唱、重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表演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也是学生习得音乐素养的一种方式。
        1、以喊带练,唱出自信
        歌唱就必需要开口发声,只用小小的声音的哼唱,容易出现音准节奏等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的害羞感会让部分学生不敢表现自己的歌声,而有想唱的学生,也因为大多数人没唱出声音,也就不敢放声歌唱。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一起大声喊:“嗨嗨嗨嗨嗨--。”当学生喊的点热乎劲上来时,顺势提出歌唱要求,水到渠成。比如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属于劳动号子,节奏鲜明,旋律朗朗上口,情绪乐观豪放,很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众和时,学生们的热情可以“嗨”翻全场,这种热情使得连续的十六分节奏以及#4的变化音都迎刃而解。再如歌曲《一二三四歌》,属于进行曲,节奏性非常鲜明,可以同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以唱带听,找准音高。
        组成歌曲的基本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歌词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都需要通过听觉来鉴定和调整。”视唱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如:C大调音阶1 2 3 4 5 6 7,唱好这个音阶练习,是教学的基础,同时视唱音阶练习,可以很好的评估和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我校初一新生大部分没有音准概念,唱音阶变成念唱名。面对这种状况,让学生熟记七个唱名,同时利用柯达伊教学手势帮助学生能直观的唱准每个音,同时让学生了解大调音阶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音阶之间的音高关系:1(do)和5(sol)要唱平,2(rei)、3(mi)、6(la)和7(ti)要往上唱,4(fa)往下唱。然后再给学生加于钢琴及手势指挥他们视唱大调音阶,音准好了很多。再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这7个音的音准.如

        此外,可以在每节课课前5分钟视唱这三条视唱,随后进行单音听记。目前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基本形成了视唱听记的习惯。如:1  2  3  5  6这五个音的听记练习中,从一开始不知所云到现在一个班级可以有接近10人全对的成果。其中一个班级的进步如下图所示:

        这个班级共有43人,到目前5个单音的正确率从0%到38.6%,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对学生的发展一定能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
        3、以声带情,唱出美感
        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传递着音乐之美,统一圆润的歌声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词传意达,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歌唱口型,达到声音统一和谐的演唱效果。这可借鉴我国优秀的演唱传统中总结的许多宝贵经验来练习,如“五音”(唇、齿、舌、牙、喉)、 “四呼”(开、齐、撮、合)、“四声”、“归韵”、“收声”、“交待”等等。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练习口脑风暴——绕口令,达到口齿灵活;同时结合元音转换的发声练习,达到声音统一圆润。这时可以练习一首音域不宽、音高起伏平稳、速度平缓的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还可以用顿音发“卡擦卡擦”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找到发声着力点,以及声音与气息的对抗感觉,如学唱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时,先找到每个字的发声着力点,再视唱旋律节奏,结果学生声音饱满流畅圆润,有一种唱了还想唱的感觉,师生都在美的情境中陶冶。
         二、赏析民歌风格,习得聆听素养
        戴维·埃里奥斯说:“音乐素养包括聆听素养,并且合格的、熟练的和专家水平的音乐聆听包括专业的音乐创作所需的所有同类音乐知识。”聆听音乐也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掌握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以聆听民歌,掌握民歌各类型的异同点为主。
        1、以听带辨,鉴赏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有:劳动号子、小调、山歌等多种体裁类型。学生在赏析各类民歌之前,需要熟悉民歌的产生背景以及民歌各类型的艺术特点,聆听是一个重要环节。《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戴维·埃里奥斯也指出:“音乐聆听是以实践为中心的。”
        如欣赏: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江苏民歌《无锡景》以及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对这三首民歌聆听结合赏析,学生能很快掌握它们各自的旋律节奏特点。
谱例1.   陇东民歌《军民大生产》



        从谱例中可以分析出劳动号子音乐材料简单,有重复性,节奏的律动性强;小调旋律的进行多呈曲折形态,级进多于跳进,环绕进行多于直线进行,节奏规整;山歌曲调高亢、嘹亮、悠长、舒展,节奏自由,句尾多拖腔。
        2、以析带识,提升乐感
        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用一个小测试挑战一下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刺激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心理学家们指出:当外部信息与我们自身目标一致时,我们就积极体验这种和谐;当意识被自身目标匹配的信息所调理时,并不存在焦虑和扰乱而有一种轻松怡人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哲学家希克斯特米利伊把这种体验称为:流畅的体验。因此,把所学的所有民歌音乐随机播放,让学生对其进行归类。如:可以设计如下一个表格:
     
        表格简单易操作,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任意添加音响,这样既可以调控学生畅快的体验,又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提升音乐聆听素养。
        学无定法,教无定论,音乐素养的养成的方式有很多,只要能帮助学生的能力发展,就是好方法。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任重而长期的工程。学生养要成良好的音乐素养,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反思总结之外,还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氛围的影响,正所谓:人生于境,乐动于心!
【参考文献】
1.《关注音乐实践活动——新音乐教育哲学》【美】戴维·埃里奥斯上海音乐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