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和全过程环保管理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覃春条
[导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环保工作的落实,国家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对环境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随着环保改革工作的推进,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现有的环保措施,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将环保工作落实到位。从设计到管理再到实践过程中,各部门要理清思路,相互配合,提高环保意识,抓好环保工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环境影响评价和全过程环保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环保管理
前  言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有3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制阶段,如下图1所示。其中,第一个阶段是环评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环境现状,对工程进行初步分析,对评价项目进行筛选,明确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并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是正式工作阶段,该阶段要对环境现状和工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并开展评价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预测;第三个阶段是编制报告书,对第二个阶段的数据、资料和结论等进行汇总分析,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1]。

图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1 项目前期的环保管理
         可研报告涉及的内容需要围绕经济、技术、供销、生产、环境保护等进行阐述,并以这些作为依据来判断项目是否可以执行。报告中对于环境保护内容都会有明确严谨的规定,如水电工程等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需要遵守全程环保管理守则。对于这样的大项目的管控需要从源头着手,初始需要研究的重点在于项目开工前的选线以及选址对环境环保影响的问题,只有保证选择的方案能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上都有益时才能防止由于方案差错导致的建设工程进行大的整改。
         可研设计阶段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需要针对路径方案进行选比,尽可能地保留原环境植被生长方案来确保生物多样性。针对输变电线路工程而言,在路径选择上影响条件较多,由于周边环境的生物保护、地形条件、线路长度以及附近的路况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影响选择的原因,因此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保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同时这类项目的可研设计阶段总容易被复杂的环评方案所改变,所以当环评影响了选址选线问题时都需要重新审视设计方案。
2 项目建设期的环保管理
2.1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项目的初始设计对于编制环评报告,可研设计阶段以及后续建设阶段都会产生影响,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都要对这一情况进行充分考虑。项目的初始设计需要遵守环评和可研的要求,开设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专题,并把这一主题落实到实际施工当中。在实际操作中即施工阶段,需要在原本设计上进行优化细分,将环保观念映射到具体的施工图件规范中。
2.2 施工及环保监理
         不论是规划环评过程还是将具体环保设施落实到现场中,都需要以建设单位作为主体,在正式开工之后建设单位要认真负责,将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施工单位的选择多是以招标途径来进行,因此一定会有招标文件和合同,这些资料不仅要针对具体的环保措施内容,还要对建设方和监理方之间的责任义务划分清楚。做好项目的规划环保工作的同时也要保证工程的进度,因此建设单位也需要有创新改进。为了简化后期工作可以在施工图设计完毕后对环保工作进行交底,因此整个环保工作的监管力度必须到位,在施工时也需要多次检查并且开展环保工作的特别检查活动,召集建设、施工以及监管单位在专业环评验收人员的共同勘察下对项目的环保工作进行细致检查,不会因遗留或忽视的问题而影响进度,竭力做好环保工作。
         不同的行业产业有不同的符合自身条件的监理流程,针对环境保护的监理流程,有关部门应大力宣传规范的环保工作思路,尤其对那些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或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相对隐蔽的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应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针对性的开展监理工作,确保监管到位。只有监理工作落实到位,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才能得以提高。
3 项目投产及运行期环保管理
3.1 竣工环保验收
         传统的竣工环保验收需要有关部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勘察,主要的核查内容是竣工后的环保工作是否符合环评报告的标准,相关的环保措施能否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正常运作。与传统不同的是现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由建设单位为主体进行,建设单位需要在项目中对环保工作进行具体规划,并了解竣工后项目质量是否符合规范性要求。传统的验收工作是由管理部门亲力亲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项目能否通过环评批复,对项目进行验收,现在的验收工作不再流程化,主要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监理能够有效督促建设单位规范自身行为也能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运行期环保管理
         运行期企业在对工程进行规划施工时正是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黄金时期,但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人数远少于建设单位数量,因此需要加强企业自主规范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清晰工作流程并分配监理人员进行重点勘察,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建设的效率[2]。
         国家对排污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管理体系,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6]81 号)使排污许可证资质的获取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定,后续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 年版)》(环境保护部令第45号)、《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8号)等法令的出现,又针对排污许可证有关的一系列规范性操作进行重复核查,推广了对于排污技术科普及检测技术的宣传。出台的众多文件都明令告诫建设单位需要积极配合做好污染处理及监测工作,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污许可证不仅仅是建设单位拥有专业资质的证明,也是给予环保管理部门一个实时监测的机会,企业需要自觉安装污染监测仪器并且保证数据信息透明不能有所隐藏,如果发生违背环保规定的事情,管理部门有权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罚。重视排污许可证的有关规定及其优化,可以帮助提高运行期全过程环保管理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结合这两方面的发展,可以考虑在环评过程中针对作用和文件内容实现新的突破。
4 项目事中与事后的环保管理
         环保监管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段监管手段和监管力度都会有所差别,如事中事后的环保管理。当企业申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后获得批复而正式开工生产的这段期间即事中,环保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对待环评及批复环节的具体流程,将具体要求落实到位。生产使用之后的时期即为事后,监理人员需要掌握企业这段时期的环保工作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随着国务院颁布的多项有关于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环保管理准则后,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形成一个企业环境自觉、监管力度到位的体系,也要在具体措施上不断创新。
         在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源头预防外,还要重点监管事中和事后,监督开发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落实。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要落实责任和人员,宣传全过程环保的理念,在各个阶段都要逐条落实相关要求和措施,为事中和事后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除了要落实好环保工作,还要发展创新,开发新的环保模式。项目开发建设的各阶段都要注重环境保护,这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问题,必须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代庆仁,房书华. 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思考[J].价值工程, 2019, 38(18): 5-8.
[2] 陈海珍.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要点研究[J]. 商品与质量, 2016,(18): 295-2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