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

发表时间:2020/7/2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岳利军 孙慧敏
[导读] 城市发展速度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难度逐渐加大。

        
         摘要:城市发展速度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难度逐渐加大。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了市政建设的重点。在此背景下,积极处理污水、合理利用雨水、加强防洪排涝较为重要。为达到上述目的,有必要对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城市背景;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1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原则
         1.1环保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是对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所谓环保性原则,指设计人员将环境污染、资源节约等理念应用到设计过程中,对给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原则。以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是导致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水处理系统,属于市政给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水平,改善处理效果,改善城市水质,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环保性良好。就资源节约问题而言,随着水资源使用量的增加,城市居民用水难的问题加剧。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可有效节约资源。而雨水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则是确保上述目标能够达成的主要途径。可见,给排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坚持环保性原则较为必要。
         1.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同样为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所谓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相协调、城市地下管线相协调、设计与需求相互协调三方面。就人与自然的协调而言,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具有合理性,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以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就地下管线而言,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地下管线数量不断增加,除给排水管线外,天然气管道、电缆等同样存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应注意明确上述管线所处位置,以免造成碰撞,影响设计效果。就设计与需求问题而言,给排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考虑到居民的需求,以提高其生活便利性为主要目的,完成规划设计工作,这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速度的加快,具有积极意义。
         2 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现存的问题分析
         2.1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总体来说并不丰富,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相对于城市的面积和可调配的水资源来说人均占比更是呈显著下降,这对于这个给排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压力,如果规划不合理,在用水高峰会出现停水影响居民和企业的生产。但在实际规划管理过程当中,很多地方在对于水体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上还是比较粗放,这样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部分缺乏自然水体的区域,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也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甚至出现大面积沉降的现象的发生。严重危害了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政府形象。
         2.2排水系统规划不合理
         市政排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收集污水并且排放,但现如今有很多地区的市政排水系统的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进度,一方面,由于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设计不合理,与现有网络管道系统进行交叉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排水系统的实际效果,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甚至会发生城市内涝等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大事件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相应的排水系统没有与环境保护系统相结合,对污水处理不到位,造成周围水体的环境污染,最终影响城市居民的用水,对城市中的雨水利用极为不利,造成大量地下水无法有效补充,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的供水安全。


         3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要点
3.1明确专项规划目标
生态城市背景下,该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总体目标主要为建成生态城市。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可以紧跟最新生态城市建设理念,进行《市政工程专项规划——雨水工程专项规划》《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污水工程专项规划》《市政工程专项规划——再生水专项规划》等规划方案的设置。随后以本地地下水源为主,积极开发城市污水再生水在城市景观用水方面的优势。调整水源地供水、水厂供水、污水再生水源应用比例,如郊区水源地供水、水厂供水、污水再生水源供水比例为12∶10∶8,最大限度降低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同时,在污水规划过程中,以污水管道覆盖率、处理率分别为90%、95%为目标,通过规划再生水管至主要道路沿线,实现40%水量深度处理、再次利用的目标。
3.2给水及再生水专项工程规划设计要点
一方面,针对该城市现阶段给水专项规划不恰当的情况,可以依据水资源科学分配、合理使用原则,事先做好城市区域需水量预测、汇总。在科学的测量及预测信息获得之后,以供水、使用平衡为目标,进行城市水资源的恰当调配[2]。需要注意的是,在城市现有储水量测量阶段,相关技术人员应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变化、地理水文情况及农牧渔业、工业发展情况,以保证城市水资源储备量、使用量预测精确度。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城市水污染恶化的社会事实,在给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将提高饮用水净化質量作为阶段主要目标。根据欧盟EC《饮用水水质指令》、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国卫生部在2001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规范》,对现行水净化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即在沉淀、混凝土、过滤、加氯消毒传统工艺实施的基础上,增设预处理模块。
         另一方面,再生水是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该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规划设计人员可以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引导,利用系统规划处理技术,对再生水规划系统进行恰当确定。并将再生水规划作为区域生态田园建设重要载体,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环保、节能的原则,保证区域再生水回收率达到100%。考虑到再生水利用为系统工程,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将再生水处理、使用、输送等模块有机组合,纳入系统工程,为水量保障、水质保障体系构建奠定基础。其中,在水量保障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现阶段该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中40%水量与人类饮食、洗浴、食品加工紧密接触的情况,在另外60%水源利用时,最大限度考虑利用再生水。
         3.3雨水及污水专项工程规划设计要点
在雨水专项工程规划过程中,主要在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分开敷设的基础上,依据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已建成雨水管网现状流量进行核算。根据核算结果,对雨水分区范围进行细化分配。同时,在保留可利用雨水管道的基础上,对雨水分区局部进行恰当调整。对于没有建成的雨水管网,可以从设计参数确定、雨水管网水力计算、管径确定、埋深确定、坡度确定、雨水干管布置、雨水泵站规模确定、雨水工程投资估算等方面,进行细致详尽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道路横断面宽度小于50m时,应在道路下方铺设单排雨水管道,反之则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管道。同时,在道路两侧间隔150m左右,进行用户支管(管径≥d500mm)预先设置。在这个基础上,若管道跌水高度超出2m,则应设置跌水井(避免在转弯处设置)。在跌水井设置时,若管径超出1000mm,则需要选择钢筋混凝土材料。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的研究,对城市给排水性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优化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的质量。未来,建议各城市根据当地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对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以全面改善规划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28):147-148.
         [2]王超明.城市给排水的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经验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6(4):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