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刘欣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0期   作者:刘欣
[导读] 海绵城市理念成为现阶段很多城市改造优化的重要方向,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成为现阶段很多城市改造优化的重要方向,在海绵城市理念贯彻执行中,各个市政系统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以求在积极调整和改进的基础上体现更强效益。市政给排水系统作为当前城市发展运营的重要关注点,贯彻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成为关键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意义,然后又重点探讨了常见运用手段,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
1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
        在学术方面,海绵城市一般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即在下雨时可以发挥聚集、净化及渗透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地表给水最大限度,而且还能够通过补充水资源,来对水循环产生调节,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建系统。在相关的规定里,海绵城市就好比海绵一样,能够在下雨时,将吸水、净水、渗水、防水及储水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1]。建造海绵城市可以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城市建设需要将指导方针设置成为海绵理念,将城市排水系统的相关功能改善,不仅可以将城市防洪防雨的作用发挥出来,还可以回收利用雨水,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海绵城市还能够实现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及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对雨水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目的。而且建设海绵城市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在建设城市的时候,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帮助城市更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
2海绵城市理念运用的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其重点在于城市雨水的处理方面,通过海绵体对雨水进行渗透、输出及净化,使得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
2.1 可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水资源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目前世界上水资源极度短缺,解决水资源问题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根据以往的城市建设理念,雨水的回收利用并没有纳入城市建设计划。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使城市能够长期保留水资源,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利用这些水资源,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有助于改善现存的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给排水设计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可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3 可优化城市环境,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又极其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城市在初期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水污染的情况,目前排水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率不高,所以市政给排水工程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改进完善市政的排水工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排水工程,可以有效提高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城市的水体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3.1优化材料选用设计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各类给排水材料的选用成为关键,也是促使后续给排水系统功能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材料选用设计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到给排水系统的各方面材料使用需求,能够在具体设计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材料应用偏差问题。比如在最为常用的各类管材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到自身性能,保障其应用耐久性外,往往还需要关注运水能力,尤其是对于排水管道,更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排水功能的满足,以求更好形成污水排放效果。

当然,在材料选用设计中考虑海绵城市理念的要求还需要重点关注于非传统给排水渠道的优化构建,比如对于城市中相关绿化区域渗水以及储水功能的提升而言,就需要重点考虑到相应材料的恰当运用,可以借助于具备“毛细”现象或者是“虹吸”现象的一些材料进行相关区域铺设,确保该区域的水资源吸收和下渗效果更强,对于排水系统的辅助更强。该方面的设计优化工作难度同样也比较大,很大程度上往往并非由市政给排水设计人员决定,需要协同其他市政部门,以求更好借助于海绵城市理念来服务于市政给排水系统。
3.2 系统的统筹规划
        市政给排水设计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整个系统的统筹规划,以求在更好满足各个区域给排水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降低自身面临的压力。当然,在该方面工作开展中,相关设计人员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全方位调查了解全局给排水状况,做好综合设计处理。在市政给排水系统的统筹规划设计中,同样也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可以在了解当前城市海绵城市功能表达效果的基础上,促使自身给排水系统设计更为适宜合理,避免做不必要的无用功。比如设计人员可以调查了解当前城市各个区域中存在的相应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对于下沉式绿地区域以及改造后的下渗道路等进行全面汇总,同时衡量这些设施可以为市政排水系统缓解的压力大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设计处理,如此也就能够达到最优结合效果,保障相应排水管网运行更为高效有序。为了更好优化市政给排水运行效果,往往还需要在具体设计中适当调大一些参数指标,避免对于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的依赖性过大。
3.3生物滞留设施设计
        在该市政道路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对侧分绿化带进行加宽,一般加宽到 2.5m,并且做成下凹绿地,并对机动车道中的汇水进行收集和滞留。设计人员还要分析市政道路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生物滞留设施,在化学、生物和物理作用的影响下,减少污染物的出现[2]。另外,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分析项目景观道路情况,在沿线两侧种植浅根乔木,土层厚度是 120cm。同时,下凹式生物滞留设施收集并处理相邻车行道、人行道的径流雨水,在下渗作用的影响下对水质和水量进行处理,下渗雨水的收集方式是利用卵石层中的穿孔管,超出下渗能力的雨水被蓄积在持水层内部,超出的雨水需要由溢流口流到雨水管道系统中,溢流口需要高出持水区底部 20~25cm。另外,生物滞留设施植物的耐淹时间会对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一定影响,在确定渗透设施容积深度后,应对绿地淹水时间进行校核。通过相关计算,生物滞留设施空池标准蓄水排空时间一般是 11.1h,满足设计最大雨水排空时间是 24h。
3.4路面设计
        市政道路设计需要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路面设定一定的横向和纵向坡度,将车行道横坡设置为 2%,使雨水自行进入排水口。同时,路面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或者透水砖,路面的下层面也需要使用透水材料,以快速将路面积水渗入地下。例如,可以采用碎石材料,其多空隙、质地坚硬、承载力强,能够承受很大的路面压力,有利于水的渗透,且路面积水向地下渗透能够有效补给地下水。
结束语
        在当前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构建中,为了更好提升运行效益,在降低自身运行压力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引入和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至关重要,这也是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人员需要关注的核心要素,可以综合运用多个资源体现更强优化改造设计效益。
参考文献
[1]丁锡峰.“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4):231-232.
[2]徐二敏.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31):119-120.
[3]武秀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9(31):84-85.
[4]薛健.浅析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73-74.
[5]程子乔.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门窗,2019(19):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