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浅析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第10期   作者:张晓晴
[导读] 总结了目前市政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摘要:总结了目前市政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提出城市道路设计的原则和理念,以人为本,针对目前的设计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和方法,包括道路基础治理、城市交通全局规划、交叉口设计、混合交通分离等方面,提高市政道路的设计质量,为城市的良性运营提供平台。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关键问题;横断面;混合交通
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出行等必不可少的载体,其设计的合理性将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以及行车安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设计者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同时要有前瞻性,并进行不断学习,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审美水平,逐步掌握市政道路设计的精髓,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一、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1.1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以往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在现代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路基路面的裂缝控制关键是要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子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所以施工材料的选用中要对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标等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经检测符合标准的才可以采购。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1.2控制基层平整度
         现代市政道路建设中,路基工程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无论是在设计或者施工上都必须重视其质量,因为它的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先决条件。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由于石灰稳定土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的要求和标准较低,所以石灰稳定土为基础的工程平整度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进行刮平,直到平整度合格即可。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2.1地面排水
         市政道路常用的地面排水实施有多种形式,但对于道路的排水沟渠通常都要求铺砌防护。浆砌片石加固应用非常广泛,如今,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2.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要做到迅速排除在路面范围的降水,减少路面渗入,避免水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分散排水,通应用于地势较平坦的长路段,除了加固路基边坡和硬化路肩,也要考虑到边坡下部植物的生长是否会挡住横向排水的通路,导致路面积水。对应措施是硬化路肩并设路肩排水沟,加大沟坡排水。

另外一种为集中排水,硬路肩的外侧可以设置现浇沥青混凝土拦水带或者泥混凝土预制块,使其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隔30-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脚的排水沟中。
         2.3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多用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特点是渗透式的排水。水流较大时多采用有渗水管的渗沟。传统砂砾料的反滤层大多改用了具备反滤功能土工织物。带有滤布、钢圈与加强合成纤维所组成的加劲软式的透水管很适合在地下排水中应用。
三、市政道路线形设计中问题分析
在市政道路传统的设计理念中,“以车为本”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师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使车辆能够快速地通过,减少行人对行驶车辆的干扰,导致了城市建设时不考虑地形特点,千篇一律的方格网式的道路网络,导致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冷漠的交通环境,剥夺了行人与车辆公平的道路使用权道路设计规范只对某些技术指标,如: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分别做了规定,而对这些指标之间的组合以及特殊性考虑甚少,如果设计人员不从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上考虑,那么,设计出的道路就不会是一条好的道路。一条线形好的道路,应该首先保证车辆安全、迅速、舒适的行驶。
         3.1市政道路设计基本原则
解读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道路总体规划道路网布置;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且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的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和加宽等;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平面线形设计应少占耕地,少与水系、交通、电力、通讯网交错尽量避免穿过居民区;路线布设应尽可能地平顺,一般采用较长的直线,较大半径的曲线,中间加入缓和曲线的线形,转向处偏角要少且线形要平顺;平面线形需分期进行时,应该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
3.2在道路转弯处偏角的设计分析
         此处特指道路上偏角的情形。道路出现小偏角时,平曲线的长度看上去会比实际的短,驾驶员容易产生急转弯的错觉而急忙操作方向盘,造成行车事故,偏角愈小愈明显。实际上,小偏角是设计中平面定线最常采用的方法,因为它大多时候可以解决定线中遇到的困难。这种情形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非常普遍。要取消一个小偏角常常要费很大劲,有时还要增加一些工程量或拆迁。对于设计速度较低的道路,小偏角对行车安全影响不大,在工程艰巨路段设置小偏角还是可以的。
         3.3在道路设计中纵断面设计注意的问题
         小于0.3%的纵坡,将造成路面排水不良,雨天行车溅水成雾,影响行车安全。同时,在路面上积水到一定厚度后,高速行车时,在车轮与路面间产生“水膜"现象,使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阻力大大降低,这时如果有情况需要刹车减速,往往会酿成行车事故。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最小排水要求,也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需要后面应加上:因此,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小于0.3%的纵坡。结束语:在道路设计,上力求更科学合理外,设计时还要使道路更加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使用者的感受,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新理念,让道路的使用者更加安全舒适,最大程度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焕松.市政道路设计现状与改进措施方案初探[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05):74+76.
[2]吴鹏志.BIM在市政道路设计阶段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20,38(03):25-27+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