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4月第10期   作者:1.李林彪 2.梁金源 3.韦宝林
[导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一个民族繁衍、生长、繁荣的基石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一个民族繁衍、生长、繁荣的基石。基于此,本文对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内涵
         民族精神源于18世纪德意志盛行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它是对某一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共同精神的概括。我国最早揭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字出自梁启超所著——《中国魂安在乎》。他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论述,可概括为:重和谐、重统一、重团结、重爱国、重人文。梁启超对民族精神的概述与我国当代的民族精神有相通性。尽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产物,但它绝不是固化、僵死的东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土壤中,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民族精神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推动作用。将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既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脉络。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保障。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世代不散,依赖于民族精神的引导和支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首要任务都为高等教育所承担。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利于他们想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拥有崇高的理想来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注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塑造大学生的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精神,用中华民族革命传统去教导青年学生,让他们能提升自信,增强士气。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拉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助于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使学生一直努力不懈,使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的发展而成才。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发奋图强的意识。
         三、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1、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培育国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精神的前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竞争存在于世界的根本所在。若离开了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无植根之处;离开了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而成为空话。
         2、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民族精神自古就有,炎黄子孙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各自的民族情怀。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在历史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全民族共同价值追求和社会记忆。
         四、历史教育与历史课程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
         1、进一步定位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应作为国民教育各个阶段的必修课。若对本国的历史没有一定的了解,青年很难形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因此,培育民族精神,应从加强历史教育入手,把历史教育摆在学生人文教育及综合素质提高的突出位置。
         2、拓展丰富课程体系。学者王春亮曾对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进行过考察,指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需多学科的共同协作,首先是历史课程”。此外,研究还指出,多数人认为当前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相对不足。现有教科书内容枯燥乏味,重知识轻能力,已成为历史课程中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的障碍。
         目前,高校历史课程中只有《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对高校历史教育来说捉襟见肘。因此,拓展和丰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往往设在省会城市,校园和城市周围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需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设了丰富的社会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生动地展示了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示、文化讲解、视频播放等形式,生动展示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学生从先进事迹中得到精神洗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激励学生奋进。
         3、打造精品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课程,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不是以抽象理性的形式强加于人,而是通过优秀的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自觉地感受和体会。
         五、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
         1、传统文化应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民族精神是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伟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历史中,并蕴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自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聚,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国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性和责任感,以及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历史是民族之根,辉煌的历史激励着后人去创造和延续辉煌。苦难的历史,不是让后人自怜,而是鼓励人们重塑民族精神、摆脱苦难、走向新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同生,历经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历史教育能使学生在历史中体验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知,领悟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长期积累,共同创造出来的集聚中国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是文化的传承地和创造地,将红色文化与大学文化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红色文化的发展更具根基与活力。建好主阵地,聚焦思想引领。将弘扬红色传统融入校园生活的全方位。以历史教育为载体,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以红色元素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文化阵地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使红色基因成为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
         3、将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校园文化是指学校长期形成且为师生员工广泛认同的大学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普遍性、群众性、灵活性等特点,通过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因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结语:
         校园文化环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精神的外化,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的校史、校风、校训在体现学校办学理想的同时,展示民族精神的内容,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启示和感染,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和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师渠.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J].史学史研究,2015(01).
[2]张跃.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文教资料,20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