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为马,助力高效阅读课堂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陈珊妮
[导读] 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遵循“学习者最清楚”原则,需要教师能有效整合课文内容,根据变化的学情,设计适宜的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能精准提问,以精准的发问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衍生情感,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探索者,思辩者和体悟者,以期真正地实现个性化阅读。

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初级中学  陈珊妮

【摘要】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遵循“学习者最清楚”原则,需要教师能有效整合课文内容,根据变化的学情,设计适宜的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能精准提问,以精准的发问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衍生情感,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探索者,思辩者和体悟者,以期真正地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精准提问  语文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高效课堂
        初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梦回繁华》时,按部就班,且时间仓促,未让学生做系统的预习,以致课上环节较为凌乱,既想让其理清作者思路,又想让其感受该篇的魅力,但结果是都未实现预定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堂课中缺少一个精准的切入点。当下,在新课标以及新形势的引领下,语文课堂进一步地体现了“精准”二字,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更应精准提问,以期形成更高效的语文课堂。而精准教学遵循“学习者最清楚”原则(祝智庭,彭红超,2016),认为学生行为表现更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笔者在第二次教学中,创设情境,精准提问。大致为“写简介、比简介、赏国宝、思繁华”这四个环节,看似分离,但却都融于一定的情境中,以环环相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趣、思、情,较之第一次的课堂,学生也更活跃,更有话可言。
        由此可见,课堂中精准的提问能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那么,我们在往后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精准地提问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激趣, 让学生成为文本的探索者。
        课堂应尊重学生“需要”。第二次上课前,笔者已遵循“生本”理念,让学生先完成预习单,知己知彼,不上无准备之课。接着,开头一问便是:在看文章之前,填写对《清明上河图》的“初印象”。有些同学写得相当简单,例如“这是一幅很美的画”,笼统又敷衍。为了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导入时在预设场景中,以弄丢简介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小毛的身份求助于他们,让其速读课文后,重写简介。
        这会催使其好奇心膨胀。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这是处在“心理断乳期”(霍林沃斯,1927)的一类人,他们拥有的其中一个特性就是求知欲强。迅速成长的八年级学生更愿获得关注,极具可塑性与主动性。针对此种学情,课堂伊始,这样的抛问,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这堂课中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主角地位,心理就会产生满足感,自然而然就会生发自信心。
        因而,学生在同桌互助中,结合文章中的词与句,构建成了更为完整的简介,例如“这是由宋代的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它描绘了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经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简介后,清晰可见其前与后的变化之大,言语的表述上也更为自信而又充实。
        由此看来,恰到好处的提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其生成学下去的信心。
        二、提问引思,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思辩者。
        学贵于思,但思的阐发也需要假借力。作为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学生自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其训练与发展思维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大体处于接收的角色,习惯于听与记,被动久了就疏于思考了。


对此,笔者在此堂课中,设置了如下一问:小毛心急火燎地找了这样一处介绍“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跟文中的哪一处文字类似?学生能较为简易地找到相关文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从而进行对比阅读,从文字的比对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有效分析文本,自然得出文本语言特质。
        在此基础上,又抛问“细读第四段,任选角度(可从语言风格,说明方法等入手),说说你最喜欢毛宁讲述的哪个画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育部,2011),在就某一段的解析中了解本文言语特质后,进而赏析整个文本,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其能在思考中,找到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或者深远到阅读文本的方法。“语文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过程。”(教育部,2011)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中,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言,或长或短,都是带有思维的印记的,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融于课堂,使其有问可想,有话可说,在思辩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我想,这才是语文课堂真正应该做到的,可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三、提问衍情,让学生成为情感的体悟者。
        笔者以为语文的人文性的体现,其基点即是“情感”。我们要挖取文本中作者或人物的情感,要让学生进行体悟式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育部,2011)课堂中,笔者并未直接引出毛宁写作此文的意图,而是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余辉的话“欣赏艺术作品,不能平面解读艺术作品,而应该去立体地解读。要结合时代背景,探寻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样才能够深层揭示作品背后的真正思想内涵”做引子,让学生学着“立体”地探究文本。继而发问:这般盛世繁华,确实让人沉醉其间,但究竟是“谁”梦回繁华呢?让学生在探与思的基础上,代入情感,成为创造者。
        我们都深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育部,2011)。作为教师应该相机诱导,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借由“我”、南宋遗民、张择端等,体悟文章背后的深意,这才“善教”(李玉智等)吧。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更要注重置师生于文本、作者、人物、情境之中,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学文也理应融情于内。语文教学之中的情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此两类双边活动的使者,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文本,将自我重置在文本之内,将自己幻化为作者本人,抑或其笔下鲜活的人物,与其同命运,共呼吸,以自己的体悟咀嚼出千万个哈姆雷特。
        综上可见,以生为本,精准的发问,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并为其指明阅读的方向,以问助问,由教师的问让学生生发出疑问,继而使其形成独立的思维,化为阅读的真正的主人,成就更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